训斥了一番,指责他竟敢欺旭凤无知,以此来诱骗旭凤的好东西。
他从来不知道该对谁说,虽然世人皆知燕窝更珍贵难得,但他知道那不是应属他之物,他并不贪求。
就他本心来说,也还是更愿意留着芙蓉糕。
可没有人信他的话,也没有人会让他自己选。
现在他决心要自己来掌握这一切了,锦觅又让他知道,对面挡着他的人,始终都是旭凤。
若要问他对于旭凤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他又实在很难说得清楚。
是仇恨吗?是憎恶吗?是嫉妒吗?是羡慕吗?又或者,也有爱护和欣赏?种种感受交织起来太复杂了,被那些或温或寒的过往一冲泡,便如冷水浸出来的茶汤,全然不是滋味。
就算他能理得清这些情绪,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也许旭凤可以做惠帝,即使作为储君时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弟弟如意,登基后依然善待胞弟。
可是,荼姚呢?荼姚能容得下他吗?旭凤又能够违逆得了荼姚的心意吗?
吕后不曾放过戚夫人,刘盈终究也护不住他的如意。
除掉夺嫡争储,他无路可走,只因他的娘亲已拿她的命向他示了警,鲜血淋漓泼在他眼前,教训他绝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到荼姚母子手中去等待最终审判。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史册寥寥数笔,从来都是那样简短冷硬,留不下帝王天伦骨肉温情。赵王如意和惠帝刘盈都早已化为尘土,后世又有谁会知道,他们兄弟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情意呢?
如今他自知时日无多,召回旭凤所为何事,想来双方都是心知肚明。
此生已然无悔,不过略尽安排,后事都已在眼前了,旭凤何必还要这样对他?维持着兄友弟恭的假象,旭凤又究竟还能从他身上图什么呢?
身上是暖的,偏生润玉的心是冷的。冷了这么多年,他本已习惯了,此刻却莫名不安起来。
润玉不禁要想,这么多年,旭凤的路数何时变得这样难以提防了?
第5章
润玉代天南巡,自东南视察后返京复命,却牵出了大事。
东南地处富庶,鱼米之乡汇集,加上近年来风调雨顺,全无天灾之患,可谓是地沃民富,粮源充足。然而就是这样的年成,润玉此番南下核查粮秣赋银,竟发现东南国库空虚,仓谷监粮一应侵亏。
东南八省,国之赋税收入泰半皆出于此,乃是经济命脉之所在。其实这些年来朝中早也心知肚明,东南地富,豪强云集,中宫母族便是东南望族门阀,多年来衣带勾连,众豪门早与荣一体,倚仗国母势力,风头无两。
润玉此番奏报,便是直指东南诸省土地兼并严重,列户豪阀拥地自重,变国土为私田,恃裙带特权免交租赋,又把持盐政税课,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竟至于国库粮仓亏空。
且太微治下,用法严苛,润玉此番巡抚民情,另一大作为便是核实狱讼宗卷,复审重刑大案,以免冤屈错判。
奏疏末尾,润玉述道,甘愿将自己食封所得银粮,折计三万两,全部缴贮国库,以资粮饷,弥补空缺。
太微上位以来,群臣明哲保身久矣,如今润玉上书,一石激起千层浪。
风雨欲来,庶子竟敢同嫡母叫板。荼姚先是大动肝火,要召润玉前来问罪,为太微所阻之后又哭闹不休。东南诸省封疆大吏亦接连上疏,个个喊冤叫屈。朝中老油条们一时间也是噤若寒蝉,不敢公开站队。
太微端着面孔,不做回复,数日后,两边各打八十大板——
先是严厉斥责了荼姚,暂夺凤印命其后宫自省;又拿荼姚母侄开刀,杖责三十杀一儆百,令八省其他官员于限期内补足国库银粮,逾期未补者严惩不贷;至于润玉,太微则狠狠批他年少气盛,行事轻狂,不计后果,罚俸一年,闭门思过。
此番整饬,一串人吃了挂落。正当群臣惊疑之时,却又传出消息,荼姚自省数月,顿斥母族家风,并主动向太微告罪。
太微念她半生操劳,复其国母之位。同时,感润玉一心为国,且有捐身之功,令习国政,日临群臣,听断奏闻启事。
到此,太微用意才算分明。借大殿下之手整顿国母势力,又以此探出润玉确无结党营私之举。
从此国母同大殿下,两权相抗之势已成平衡。
朝堂上这场风暴,原本波及不到旭凤,他因修缮水利有功,提前返京,又领职前去北境督备军务。
然而两月后,二殿下擅离职守,私自回京探视太傅之女,为御史所弹劾,再一次置身民情舆论的洗礼之中。
===
昭元帝再次醒来,才发觉自己竟于旭凤环抱之中倦倦睡去,甚至睡得很沉。
这段时日以来病骨支离,难得他今日却自觉精神尚嘉,也无需他人侍奉,遂披衣而起,扶着棱塌几案走到书桌边上。
早在他堪堪病得起不了身之际,已令人将奏折全数搬来寝殿,每日尚强撑着批阅政事。
四下空荡荡,旭凤已不在房中。
润玉也无心管他去了哪里,想来自己回光返照在即,先前已昏睡两日,遗下事务应是不少,需得抓紧辰光,尽快将这些奏疏分门别类理出个头绪来,再交接给旭凤。
旭凤移国远走十六载,这偌大一片土地,事务繁多
他从来不知道该对谁说,虽然世人皆知燕窝更珍贵难得,但他知道那不是应属他之物,他并不贪求。
就他本心来说,也还是更愿意留着芙蓉糕。
可没有人信他的话,也没有人会让他自己选。
现在他决心要自己来掌握这一切了,锦觅又让他知道,对面挡着他的人,始终都是旭凤。
若要问他对于旭凤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他又实在很难说得清楚。
是仇恨吗?是憎恶吗?是嫉妒吗?是羡慕吗?又或者,也有爱护和欣赏?种种感受交织起来太复杂了,被那些或温或寒的过往一冲泡,便如冷水浸出来的茶汤,全然不是滋味。
就算他能理得清这些情绪,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也许旭凤可以做惠帝,即使作为储君时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弟弟如意,登基后依然善待胞弟。
可是,荼姚呢?荼姚能容得下他吗?旭凤又能够违逆得了荼姚的心意吗?
吕后不曾放过戚夫人,刘盈终究也护不住他的如意。
除掉夺嫡争储,他无路可走,只因他的娘亲已拿她的命向他示了警,鲜血淋漓泼在他眼前,教训他绝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到荼姚母子手中去等待最终审判。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史册寥寥数笔,从来都是那样简短冷硬,留不下帝王天伦骨肉温情。赵王如意和惠帝刘盈都早已化为尘土,后世又有谁会知道,他们兄弟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情意呢?
如今他自知时日无多,召回旭凤所为何事,想来双方都是心知肚明。
此生已然无悔,不过略尽安排,后事都已在眼前了,旭凤何必还要这样对他?维持着兄友弟恭的假象,旭凤又究竟还能从他身上图什么呢?
身上是暖的,偏生润玉的心是冷的。冷了这么多年,他本已习惯了,此刻却莫名不安起来。
润玉不禁要想,这么多年,旭凤的路数何时变得这样难以提防了?
第5章
润玉代天南巡,自东南视察后返京复命,却牵出了大事。
东南地处富庶,鱼米之乡汇集,加上近年来风调雨顺,全无天灾之患,可谓是地沃民富,粮源充足。然而就是这样的年成,润玉此番南下核查粮秣赋银,竟发现东南国库空虚,仓谷监粮一应侵亏。
东南八省,国之赋税收入泰半皆出于此,乃是经济命脉之所在。其实这些年来朝中早也心知肚明,东南地富,豪强云集,中宫母族便是东南望族门阀,多年来衣带勾连,众豪门早与荣一体,倚仗国母势力,风头无两。
润玉此番奏报,便是直指东南诸省土地兼并严重,列户豪阀拥地自重,变国土为私田,恃裙带特权免交租赋,又把持盐政税课,已成尾大不掉之势,竟至于国库粮仓亏空。
且太微治下,用法严苛,润玉此番巡抚民情,另一大作为便是核实狱讼宗卷,复审重刑大案,以免冤屈错判。
奏疏末尾,润玉述道,甘愿将自己食封所得银粮,折计三万两,全部缴贮国库,以资粮饷,弥补空缺。
太微上位以来,群臣明哲保身久矣,如今润玉上书,一石激起千层浪。
风雨欲来,庶子竟敢同嫡母叫板。荼姚先是大动肝火,要召润玉前来问罪,为太微所阻之后又哭闹不休。东南诸省封疆大吏亦接连上疏,个个喊冤叫屈。朝中老油条们一时间也是噤若寒蝉,不敢公开站队。
太微端着面孔,不做回复,数日后,两边各打八十大板——
先是严厉斥责了荼姚,暂夺凤印命其后宫自省;又拿荼姚母侄开刀,杖责三十杀一儆百,令八省其他官员于限期内补足国库银粮,逾期未补者严惩不贷;至于润玉,太微则狠狠批他年少气盛,行事轻狂,不计后果,罚俸一年,闭门思过。
此番整饬,一串人吃了挂落。正当群臣惊疑之时,却又传出消息,荼姚自省数月,顿斥母族家风,并主动向太微告罪。
太微念她半生操劳,复其国母之位。同时,感润玉一心为国,且有捐身之功,令习国政,日临群臣,听断奏闻启事。
到此,太微用意才算分明。借大殿下之手整顿国母势力,又以此探出润玉确无结党营私之举。
从此国母同大殿下,两权相抗之势已成平衡。
朝堂上这场风暴,原本波及不到旭凤,他因修缮水利有功,提前返京,又领职前去北境督备军务。
然而两月后,二殿下擅离职守,私自回京探视太傅之女,为御史所弹劾,再一次置身民情舆论的洗礼之中。
===
昭元帝再次醒来,才发觉自己竟于旭凤环抱之中倦倦睡去,甚至睡得很沉。
这段时日以来病骨支离,难得他今日却自觉精神尚嘉,也无需他人侍奉,遂披衣而起,扶着棱塌几案走到书桌边上。
早在他堪堪病得起不了身之际,已令人将奏折全数搬来寝殿,每日尚强撑着批阅政事。
四下空荡荡,旭凤已不在房中。
润玉也无心管他去了哪里,想来自己回光返照在即,先前已昏睡两日,遗下事务应是不少,需得抓紧辰光,尽快将这些奏疏分门别类理出个头绪来,再交接给旭凤。
旭凤移国远走十六载,这偌大一片土地,事务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