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的就是这个景象。
天帝亲征,鸟族善战,从召军令,编入王师,充当前军。这一支队伍,自然由穗禾统领。
明日她将要随旭凤上战场了,今夜却心事重重。
白日的事,她虽不曾亲见,但鸟族耳目众多,早有人将事态汇报给她。
——穗禾听说,旭凤进了璇玑宫,去时是一个人,回时却带走了一个锦觅。
雀灵信誓旦旦地保证,她亲眼见到,水神随在天帝身后,跟着天帝入了栖梧宫,关起门来也不知两个人大白天的做了什么,之后就再没看到水神出来。
自大婚事变以后,锦觅为旭凤带走,久居栖梧宫,早不是什么秘密。雀灵这话又说得暧昧,穗禾无论如何再坐不住,说什么也要来栖梧宫探探。
她走近旭凤,却一眼瞟到桌上圣谕:
“奉天运之永命,当亿兆之重责,将以保绥家邦,安固河山。魔界屯据敷仓,阻川为固,鼎祚震动,陷黎倒悬。是以躬戎衣为先驱,传懋德於遐裔。夜神温文肃敬,深达理体,仁为重任,以安万物。宜令监国,俾尔为政。”
——旭凤果真有意,将政务托付给润玉。
===
关乎这一夜,后世的史书,对于孔雀公主,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狼烟起,帝将征,主从之。亲承委属,协调军务,甚妥帖。
上赞曰,巾帼不让须眉。
主对曰,妾质本愚拙,为巾帼处不及卞城,让须眉处逊于燎原,恐难当此誉。”
后人还原这段对话,不难发现,这绝不是这位鸟族公主在单纯自谦。
卞城者,当专指当时卞城公主鎏英。鎏英自幼习武,弓马娴熟,才貌名动当世,以女子之身而率三军将士,实属罕见。第二次天魔大战,魔界前锋主帅,就是这位卞城公主。
燎原者,则是为燎原君,曾任五方天军副统领,在天帝还是火神之时,于夜神政变当日护主身亡。
孔雀公主倾心天帝日久,两族原有姻亲之盟,民间早传得纷纷扬扬。穗禾选择这个时机,主动提起这两个人来,其用意也并不难猜度。
只是史家春秋笔法,记载了这段对话,而没有实录天帝对此的回应,却在另一事件中直接呈现了这番对话的效果——
翌日,天帝发兵,同时命皇叔丹朱监国理政。
第17章
修史者不宜倾注太多主观情绪,故而史家惜字如金,往往只将史实记述一个轮廓,简明扼要直指结果。而后人即使花费大量精力去查找资料发掘证据,也很难真正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
因为人心难测,而每一个历史的参与者,本质上都是矛盾复杂的个体。
就如,单从上面那段史料来看,孔雀公主这次眼药似乎上得十分轻松,三言两语就令得天帝对夜神心生忌惮,有意防范于他。
但若再要结合另外几条史实来看,事态并非如此简单。
己酉日,天帝亲征,皇叔丹朱监国。
当天一早,丹朱以战时戒严为由,调任御殿统领,更换了紫方云宫、璇玑宫两宫值班宿卫,且特传钦命,言夜神有旧伤在身,念其辛劳,令“闭门静休”,无事不必上朝。
这一变动,双管齐下,既撤去了璇玑宫卫中可能存在的夜神亲信,又下了封门令,等于是将这位曾经逼宫的大殿变相软禁了。
然而,丹朱派去的人却无功而返,只在璇玑宫门外转了一圈,就此被夜神给打发回去了。
原因在于,天帝离开之前,曾特赐夜神翎羽一枝,以为号令,见之如圣驾亲临。君为臣纲,就是丹朱亲自前来,见了天帝印信,也不得不下拜退走。
至于入夜,夜神召昌武仙君进宫,以天帝翎羽为凭,拜殿前将军,镇抚左右卫军。
第二日,丹朱宣隆禄仙君,封为上将军,统御天界左卫,禁军人事再度更调。而到了夜里,鸿毅星君奉夜神之命入宫,驻璇玑宫,协统宫禁宿卫。
两日之内,禁卫军人事任命频繁变更。但凡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月下仙人同夜神大殿明里暗里互相较上劲了。
丹朱是天帝钦点的监国之选,而夜神所以为依凭的合法权利,却也正是来自于天帝。你来我往过招几次,彼此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最终以双方各退一步结束:夜神迁出璇玑宫,暂时入住临渊阁。而临渊阁外的宫禁守卫,则由夜神钦点的昌武仙君统领。
月下仙人同夜神之间看似荒唐又暗潮涌动的较量,争的正是一个据兵卫宫统辖权,双方最后果然都将目光聚焦于璇玑宫。
左右卫军不过五万人,却能直接控制天界政治中枢,战略意义非凡。自婚礼宫变之后,丹朱曾多次提醒天帝,润玉不可不防。如今天帝远征,夜神主动迁居临渊阁,丹朱保留其临渊阁外禁卫任命权。
临渊阁偏于一隅,远离九霄云殿,且连着临渊台,交由夜神亲信之人负责护卫。如此一来,进则易于丹朱防范,退则可容夜神自保,这就是两方多次刺探之后,彼此探得的对方底牌了。
天帝任命叔父代政监国,却又钦赐印信于夜神,是否早已预料到这一难解局面,有意令这两人互相牵制?
===
此时天界这些事务,暂时是传不到天帝耳中了。
那日穗禾自谦惭愧,不及卞城公主及燎原君处甚多。
而他,就像一只被踩到尾巴的猫。
突然被提起的燎原君,对
天帝亲征,鸟族善战,从召军令,编入王师,充当前军。这一支队伍,自然由穗禾统领。
明日她将要随旭凤上战场了,今夜却心事重重。
白日的事,她虽不曾亲见,但鸟族耳目众多,早有人将事态汇报给她。
——穗禾听说,旭凤进了璇玑宫,去时是一个人,回时却带走了一个锦觅。
雀灵信誓旦旦地保证,她亲眼见到,水神随在天帝身后,跟着天帝入了栖梧宫,关起门来也不知两个人大白天的做了什么,之后就再没看到水神出来。
自大婚事变以后,锦觅为旭凤带走,久居栖梧宫,早不是什么秘密。雀灵这话又说得暧昧,穗禾无论如何再坐不住,说什么也要来栖梧宫探探。
她走近旭凤,却一眼瞟到桌上圣谕:
“奉天运之永命,当亿兆之重责,将以保绥家邦,安固河山。魔界屯据敷仓,阻川为固,鼎祚震动,陷黎倒悬。是以躬戎衣为先驱,传懋德於遐裔。夜神温文肃敬,深达理体,仁为重任,以安万物。宜令监国,俾尔为政。”
——旭凤果真有意,将政务托付给润玉。
===
关乎这一夜,后世的史书,对于孔雀公主,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狼烟起,帝将征,主从之。亲承委属,协调军务,甚妥帖。
上赞曰,巾帼不让须眉。
主对曰,妾质本愚拙,为巾帼处不及卞城,让须眉处逊于燎原,恐难当此誉。”
后人还原这段对话,不难发现,这绝不是这位鸟族公主在单纯自谦。
卞城者,当专指当时卞城公主鎏英。鎏英自幼习武,弓马娴熟,才貌名动当世,以女子之身而率三军将士,实属罕见。第二次天魔大战,魔界前锋主帅,就是这位卞城公主。
燎原者,则是为燎原君,曾任五方天军副统领,在天帝还是火神之时,于夜神政变当日护主身亡。
孔雀公主倾心天帝日久,两族原有姻亲之盟,民间早传得纷纷扬扬。穗禾选择这个时机,主动提起这两个人来,其用意也并不难猜度。
只是史家春秋笔法,记载了这段对话,而没有实录天帝对此的回应,却在另一事件中直接呈现了这番对话的效果——
翌日,天帝发兵,同时命皇叔丹朱监国理政。
第17章
修史者不宜倾注太多主观情绪,故而史家惜字如金,往往只将史实记述一个轮廓,简明扼要直指结果。而后人即使花费大量精力去查找资料发掘证据,也很难真正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
因为人心难测,而每一个历史的参与者,本质上都是矛盾复杂的个体。
就如,单从上面那段史料来看,孔雀公主这次眼药似乎上得十分轻松,三言两语就令得天帝对夜神心生忌惮,有意防范于他。
但若再要结合另外几条史实来看,事态并非如此简单。
己酉日,天帝亲征,皇叔丹朱监国。
当天一早,丹朱以战时戒严为由,调任御殿统领,更换了紫方云宫、璇玑宫两宫值班宿卫,且特传钦命,言夜神有旧伤在身,念其辛劳,令“闭门静休”,无事不必上朝。
这一变动,双管齐下,既撤去了璇玑宫卫中可能存在的夜神亲信,又下了封门令,等于是将这位曾经逼宫的大殿变相软禁了。
然而,丹朱派去的人却无功而返,只在璇玑宫门外转了一圈,就此被夜神给打发回去了。
原因在于,天帝离开之前,曾特赐夜神翎羽一枝,以为号令,见之如圣驾亲临。君为臣纲,就是丹朱亲自前来,见了天帝印信,也不得不下拜退走。
至于入夜,夜神召昌武仙君进宫,以天帝翎羽为凭,拜殿前将军,镇抚左右卫军。
第二日,丹朱宣隆禄仙君,封为上将军,统御天界左卫,禁军人事再度更调。而到了夜里,鸿毅星君奉夜神之命入宫,驻璇玑宫,协统宫禁宿卫。
两日之内,禁卫军人事任命频繁变更。但凡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这是月下仙人同夜神大殿明里暗里互相较上劲了。
丹朱是天帝钦点的监国之选,而夜神所以为依凭的合法权利,却也正是来自于天帝。你来我往过招几次,彼此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最终以双方各退一步结束:夜神迁出璇玑宫,暂时入住临渊阁。而临渊阁外的宫禁守卫,则由夜神钦点的昌武仙君统领。
月下仙人同夜神之间看似荒唐又暗潮涌动的较量,争的正是一个据兵卫宫统辖权,双方最后果然都将目光聚焦于璇玑宫。
左右卫军不过五万人,却能直接控制天界政治中枢,战略意义非凡。自婚礼宫变之后,丹朱曾多次提醒天帝,润玉不可不防。如今天帝远征,夜神主动迁居临渊阁,丹朱保留其临渊阁外禁卫任命权。
临渊阁偏于一隅,远离九霄云殿,且连着临渊台,交由夜神亲信之人负责护卫。如此一来,进则易于丹朱防范,退则可容夜神自保,这就是两方多次刺探之后,彼此探得的对方底牌了。
天帝任命叔父代政监国,却又钦赐印信于夜神,是否早已预料到这一难解局面,有意令这两人互相牵制?
===
此时天界这些事务,暂时是传不到天帝耳中了。
那日穗禾自谦惭愧,不及卞城公主及燎原君处甚多。
而他,就像一只被踩到尾巴的猫。
突然被提起的燎原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