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此施救瘟疫,这县令毫不忌惮,难道不怕先生一纸书去告知皇上?”
孙妙应苦笑,“堂堂县令大人,怎会害怕孙某一介草民?不瞒大人,孙妙应早被赶出宫,来此只是自愿。”
琅邪闻言大吃一惊,这时,白青青却朝他递了个眼色,似有话要说,孙妙应摆手道,“孙某小事,不必多谈。倒是大人怎知县衙有余粮?这县衙而今几乎成了魔窟,尽养贪婪之辈,料不会将此消息放出。”
琅邪于是将那客栈中事简单说来,又问,“皇上素日……最是仁慈,如此关头还要征粮,难道不知其中艰难?”
此话恰让孙妙应动气,高举着手要拍桌,抬到一半却想到外间有人,只好举重落轻,恨声道,“哪里不知?边关捷报一来,朝中分作两派,以曹相为首一派力主停战和亲,列出国内种种惨状,只皇上不以为然,反倒那李偲为首的一派一味怂恿征粮再战,反得皇上重用。”
瞧他这神态,似乎此事他也掺和了进去,想来孙妙应为人清正,遇到此事劝说了几句,哪知会被撵出了宫。
“李偲无德无能,并非忠良,甚至有些小人行径,皇上为何要重用他?”琅邪皱眉,“难道当真是病糊涂了?”
“这便是最最可笑之处。”孙妙应道,“大人还不知?皇上的病,其实早已痊愈。”
琅邪看了白青青一眼,后者点了点头。
琅邪大吃一惊。他未曾忘记最后一次见樊帝的样子,他老人家靠在榻上,鬓发已白,脸色金紫,俨然命不久矣,可半年光景,他不但还活着,更是已然痊愈?这孙神医,果真名不虚传。
孙妙应却道,“孙某不敢邀功。实不相瞒,孙某对此束手无策,行医数载,竟还不如二皇子府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官。”
琅邪一怔。
白青青问,“孙先生说的可是那位姓袁的医官?”
“正是。”
“白姑娘也知道?”
白青青道,“仙长大名,京里谁人不知?”
“仙长?”琅邪问。
“孙神医都束手无策的病,他却能将皇帝救活,堪称起死回生,不止皇帝视他为仙长,太医院诸人,无不心服口服。”白青青道,“而今更在宫中设了修道作法的丹炉法阵,寻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每日炼丹作法,要替皇帝与老天爷讨价还价。”
她说得轻松,琅邪却是眉头越皱越紧,“求仙问道?未免太过荒谬。”
“公子不知,年前皇帝险入鬼门关,整个太医院无计可施,这医官能把人救回来,还……您若瞧了皇帝而今的样子,恐怕连您也不得不信。”
琅邪道,“这到底是什么人?当真如此神妙?独他一人能救的病,皇上莫不是中了毒?”
话问出口,心中不免一滞:那人是二皇子府上出来的,皇上若是中毒,难道和樊裕脱得了干系?他怀疑他下毒,难道不正是怀疑樊裕?他怎会怀疑他?文贞之事,他没有资格怪大皇子,大皇子的事,就能怪樊裕了?可疑心一旦生起,他便是不说,它也种在心里。
孙妙应摇头,笃定道,“孙某为皇上诊过脉,并非中毒,确是操劳担忧而致心血熬尽。”
“在下从不信起死回生这一说,可眼见为实,那袁太医医术确实高诡,由不得孙某不信。何况当日大人您身中天下奇毒,孙某尚且不知解法,不也自有高人化去?大千世界,原本无奇不有,是孙某井底之蛙,妄被称作神医。”
琅邪听到一大半时,不知怎么脸色忽地大变,猛一把抓住孙妙应的手,“当日……”
这时,外间传来扣门声,“孙神医?”
三人对视,琅邪与白青青立刻起身藏在门后,孙妙应却抬手压了压,示意他们稍安,扬声道,“何事?”
“神医方才未用膳,恐夜里饥饿,我家大人吩咐小的请您再去一趟。”
孙妙应冷冷道,“不必。”又道,“我已睡下,没我吩咐,无须再来。”
“神医还是去罢,”那人又道,“我家大人还等着呢。”
孙妙应正要怒喝,白青青悄声道,“公子,我们还有事要办,不如就此告别?”
琅邪心中巨浪翻腾,可知此时还有更要紧之事,淡淡点了头,对孙妙应道,“先生还是去罢。与小人为伍,先生小心为上。”
“两位这就去粮仓?”
“正是。”
“只出了门一直往西走,第一个拐角又向南,再走到头的仓房便是,那仓房屋顶有处白色标记,只是门口守卫许多,两位可要当心。”
两人跃上房顶,听到底下房门被推开,便见一个卑躬屈膝的影子走在前头,随后是孙妙应的身影。
白青青叹道,“孙神医医者仁心,哪想这庙堂之中,尽是无耻之人。”
琅邪闻言未答话,只一心朝前赶去。
县衙不大,在这雨夜却宛若迷宫,两人正寻得岔了路,忽见东南方向守卫巡逻不断,屋前屋后,来来往往有数十人,那中间一间仓房,屋顶正有一道异色标记。
琅邪朝白青青使了个眼色,两人各自占据了一边,趁底下诸人各自背对开时,齐齐跃下。两人一人一边,自后往前,顷刻之间,已将人纷纷放倒在地。
两人跃进仓内。
虽在心中早有预测,那一瞬间,满目所见,仍不亚于琅邪昔日进入百里阁地洞中之震撼。
“县里人心变幻,清风镇上处处浮尸,好好的人被逼得扯
孙妙应苦笑,“堂堂县令大人,怎会害怕孙某一介草民?不瞒大人,孙妙应早被赶出宫,来此只是自愿。”
琅邪闻言大吃一惊,这时,白青青却朝他递了个眼色,似有话要说,孙妙应摆手道,“孙某小事,不必多谈。倒是大人怎知县衙有余粮?这县衙而今几乎成了魔窟,尽养贪婪之辈,料不会将此消息放出。”
琅邪于是将那客栈中事简单说来,又问,“皇上素日……最是仁慈,如此关头还要征粮,难道不知其中艰难?”
此话恰让孙妙应动气,高举着手要拍桌,抬到一半却想到外间有人,只好举重落轻,恨声道,“哪里不知?边关捷报一来,朝中分作两派,以曹相为首一派力主停战和亲,列出国内种种惨状,只皇上不以为然,反倒那李偲为首的一派一味怂恿征粮再战,反得皇上重用。”
瞧他这神态,似乎此事他也掺和了进去,想来孙妙应为人清正,遇到此事劝说了几句,哪知会被撵出了宫。
“李偲无德无能,并非忠良,甚至有些小人行径,皇上为何要重用他?”琅邪皱眉,“难道当真是病糊涂了?”
“这便是最最可笑之处。”孙妙应道,“大人还不知?皇上的病,其实早已痊愈。”
琅邪看了白青青一眼,后者点了点头。
琅邪大吃一惊。他未曾忘记最后一次见樊帝的样子,他老人家靠在榻上,鬓发已白,脸色金紫,俨然命不久矣,可半年光景,他不但还活着,更是已然痊愈?这孙神医,果真名不虚传。
孙妙应却道,“孙某不敢邀功。实不相瞒,孙某对此束手无策,行医数载,竟还不如二皇子府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官。”
琅邪一怔。
白青青问,“孙先生说的可是那位姓袁的医官?”
“正是。”
“白姑娘也知道?”
白青青道,“仙长大名,京里谁人不知?”
“仙长?”琅邪问。
“孙神医都束手无策的病,他却能将皇帝救活,堪称起死回生,不止皇帝视他为仙长,太医院诸人,无不心服口服。”白青青道,“而今更在宫中设了修道作法的丹炉法阵,寻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每日炼丹作法,要替皇帝与老天爷讨价还价。”
她说得轻松,琅邪却是眉头越皱越紧,“求仙问道?未免太过荒谬。”
“公子不知,年前皇帝险入鬼门关,整个太医院无计可施,这医官能把人救回来,还……您若瞧了皇帝而今的样子,恐怕连您也不得不信。”
琅邪道,“这到底是什么人?当真如此神妙?独他一人能救的病,皇上莫不是中了毒?”
话问出口,心中不免一滞:那人是二皇子府上出来的,皇上若是中毒,难道和樊裕脱得了干系?他怀疑他下毒,难道不正是怀疑樊裕?他怎会怀疑他?文贞之事,他没有资格怪大皇子,大皇子的事,就能怪樊裕了?可疑心一旦生起,他便是不说,它也种在心里。
孙妙应摇头,笃定道,“孙某为皇上诊过脉,并非中毒,确是操劳担忧而致心血熬尽。”
“在下从不信起死回生这一说,可眼见为实,那袁太医医术确实高诡,由不得孙某不信。何况当日大人您身中天下奇毒,孙某尚且不知解法,不也自有高人化去?大千世界,原本无奇不有,是孙某井底之蛙,妄被称作神医。”
琅邪听到一大半时,不知怎么脸色忽地大变,猛一把抓住孙妙应的手,“当日……”
这时,外间传来扣门声,“孙神医?”
三人对视,琅邪与白青青立刻起身藏在门后,孙妙应却抬手压了压,示意他们稍安,扬声道,“何事?”
“神医方才未用膳,恐夜里饥饿,我家大人吩咐小的请您再去一趟。”
孙妙应冷冷道,“不必。”又道,“我已睡下,没我吩咐,无须再来。”
“神医还是去罢,”那人又道,“我家大人还等着呢。”
孙妙应正要怒喝,白青青悄声道,“公子,我们还有事要办,不如就此告别?”
琅邪心中巨浪翻腾,可知此时还有更要紧之事,淡淡点了头,对孙妙应道,“先生还是去罢。与小人为伍,先生小心为上。”
“两位这就去粮仓?”
“正是。”
“只出了门一直往西走,第一个拐角又向南,再走到头的仓房便是,那仓房屋顶有处白色标记,只是门口守卫许多,两位可要当心。”
两人跃上房顶,听到底下房门被推开,便见一个卑躬屈膝的影子走在前头,随后是孙妙应的身影。
白青青叹道,“孙神医医者仁心,哪想这庙堂之中,尽是无耻之人。”
琅邪闻言未答话,只一心朝前赶去。
县衙不大,在这雨夜却宛若迷宫,两人正寻得岔了路,忽见东南方向守卫巡逻不断,屋前屋后,来来往往有数十人,那中间一间仓房,屋顶正有一道异色标记。
琅邪朝白青青使了个眼色,两人各自占据了一边,趁底下诸人各自背对开时,齐齐跃下。两人一人一边,自后往前,顷刻之间,已将人纷纷放倒在地。
两人跃进仓内。
虽在心中早有预测,那一瞬间,满目所见,仍不亚于琅邪昔日进入百里阁地洞中之震撼。
“县里人心变幻,清风镇上处处浮尸,好好的人被逼得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