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留恋。”他冷冷地说,思考片刻,终于将夹在《红楼》中的一封密封书信递到谢必安手中,命令道,“你将这信带给宫中那女人手里,告诉她,后患要尽早解决。”
谢必安领命,正要从李承泽手里接过书信,却感觉手中的力道微微一滞。
原来二皇子殿下仍紧紧抓着信封一角不肯放,连他自己眼里都有些不可置信。仿佛在他七魂六魄中,有一魄背叛了他如今的身份,正在用微弱的力量抵抗着他的命运——出于惜才,出于叛逆。这份来自灵魂深处,未被冰冷外壳所侵蚀的倔强,正在做着最后的反抗。
“殿下。”谢必安又出声道。他本想说,若殿下不愿意就暂且再议。但李承泽已经飞快地松开了手,让那份信落到了谢必安的掌心。他似是烫手般缩回了手,又拾起柜上的《红楼》,仰着头呢喃道。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至于李承泽的第二次失控,则是在他刻意搭亭送范闲前往北夷之后。他的意图明显,想必范闲也心领神会——他们总能想到一处去。出了此亭,再回南庆,他们就该是撕破脸皮抵死缠斗的敌人了。
李承泽摔了酒杯,拆破新亭,目送范闲的背影远去。他的铺垫早已妥当,他派人搜寻到了费介的下落,也命人暗中监视着范思辙与滕梓荆遗子。接下来的计划也在一步步进行,可回府路上,他的表情却愈发凝重。
谢必安中途受李承泽所托进宫,面上是为了给淑贵妃请安送信,实则是和长公主余在宫中的部分势力互通二皇子的命令。他将最新更新的《红楼》呈给还在埋头读书的淑贵妃,听她难得地问到了李承泽的近况。
淑贵妃毫无争宠之心,庆帝倒也看重她这份一心读书的淡泊之心,她在宫中落得清静,少有争端。谢必安于是如实道来,讲起李承泽近日的动静,也讲到了范闲。
“上次范闲进宫,我见了他一面。”淑贵妃翻了一页书,道,“我这人不在乎他人外貌,但也能感觉得到,承泽热衷于亲近他,也是有原由的。”
谢必安等候她慢悠悠地解释说:“承泽继承了陛下几分谋略与城府,但到底还是像我。我们皆痴,皆疯。我痴迷于书,而他,不止是书。”
“我知承泽的性子,他心思深,戒备重,自尊强,但说到底只是活得太清醒。我深爱读书,尚能解愁思;但他若深爱,定是要万劫不复地疯。别人用心去爱,他会用命。”
说到这里,淑贵妃又翻了一页书,却轻轻道:“他若生在寻常人家,怕是会幸福许多。”
这竟是一位深宫后妃能对亲骨肉说出最衷肠的感叹。
谢必安禀告道:“殿下处事谨慎,由属下看来,并未曾对谁动心。”
淑贵妃放下手中书卷,细声细气地问:“他在读什么书?”
“《红楼》。”
“又在看谁的诗?”
“范闲大人的。”
“最近见的人是谁?”
“……”
“最常在嘴边念叨谁?”
淑贵妃不等谢必安回答,重新拿起书卷,最后说:“你且告知他,要争便争,不必把我当做后顾之忧。我有书相伴,在宫宇还是在冷宫中都不寂寞。我送他一句忠告:人非圣贤,难断情丝,此乃常事,不必掩藏。”
谢必安领命回到二皇子府,却听说李承泽已坐轿前往靖王府,他极少不由谢必安保护下独自出门。谢必安立刻赶去,世子不在家,他找了半圈,看见河岸凉亭中立着个深绿色简衣的男子,背手站在亭边,仿佛在等什么人。
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范闲。
谢必安走进凉亭,李承泽一动不动,却说:“等他回来,我们就是敌人了。
剑客没有说话,李承泽接着说:“还记得他那日在殿中闹酒作诗,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醉醺醺来到我侧,脸涨得通红可笑,对我说: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李承泽细细咀嚼着这句诗,又笑道,“我思来想去,都觉得此句甚妙。南庆少有文豪大家,却出了个小范大人。我常想,究竟怎样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诗,又究竟是怎样的人……才能抗拒他?”
李承泽缓缓转过身,一如他当年初见范闲,高傲地昂着头,打量着刚在诗会上作出绝世好诗的澹州来客。谢必安不能从他的表情中看见任何的动摇,只能瞥见李承泽身后的湖水在风中翻涌,颤抖着粼粼波光。
“可惜,就算一切重来,他重新站在这里猜我是谁,我未来要拉拢他,逼迫他,杀他的决定都不会变。必安,你知道为什么吗?”
没等谢必安回答,李承泽自顾自地抓起案上一串葡萄,笑着自我解答道:“因为——我姓李啊!”
他浑身颤抖地笑了起来,抓着葡萄就大步离开了凉亭,哽颤的笑声却没有停止,那声音诡异得令人脊背发凉。谢必安立刻跟在他身后去,却忽然想起什么,回头一看。
谢必安领命,正要从李承泽手里接过书信,却感觉手中的力道微微一滞。
原来二皇子殿下仍紧紧抓着信封一角不肯放,连他自己眼里都有些不可置信。仿佛在他七魂六魄中,有一魄背叛了他如今的身份,正在用微弱的力量抵抗着他的命运——出于惜才,出于叛逆。这份来自灵魂深处,未被冰冷外壳所侵蚀的倔强,正在做着最后的反抗。
“殿下。”谢必安又出声道。他本想说,若殿下不愿意就暂且再议。但李承泽已经飞快地松开了手,让那份信落到了谢必安的掌心。他似是烫手般缩回了手,又拾起柜上的《红楼》,仰着头呢喃道。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至于李承泽的第二次失控,则是在他刻意搭亭送范闲前往北夷之后。他的意图明显,想必范闲也心领神会——他们总能想到一处去。出了此亭,再回南庆,他们就该是撕破脸皮抵死缠斗的敌人了。
李承泽摔了酒杯,拆破新亭,目送范闲的背影远去。他的铺垫早已妥当,他派人搜寻到了费介的下落,也命人暗中监视着范思辙与滕梓荆遗子。接下来的计划也在一步步进行,可回府路上,他的表情却愈发凝重。
谢必安中途受李承泽所托进宫,面上是为了给淑贵妃请安送信,实则是和长公主余在宫中的部分势力互通二皇子的命令。他将最新更新的《红楼》呈给还在埋头读书的淑贵妃,听她难得地问到了李承泽的近况。
淑贵妃毫无争宠之心,庆帝倒也看重她这份一心读书的淡泊之心,她在宫中落得清静,少有争端。谢必安于是如实道来,讲起李承泽近日的动静,也讲到了范闲。
“上次范闲进宫,我见了他一面。”淑贵妃翻了一页书,道,“我这人不在乎他人外貌,但也能感觉得到,承泽热衷于亲近他,也是有原由的。”
谢必安等候她慢悠悠地解释说:“承泽继承了陛下几分谋略与城府,但到底还是像我。我们皆痴,皆疯。我痴迷于书,而他,不止是书。”
“我知承泽的性子,他心思深,戒备重,自尊强,但说到底只是活得太清醒。我深爱读书,尚能解愁思;但他若深爱,定是要万劫不复地疯。别人用心去爱,他会用命。”
说到这里,淑贵妃又翻了一页书,却轻轻道:“他若生在寻常人家,怕是会幸福许多。”
这竟是一位深宫后妃能对亲骨肉说出最衷肠的感叹。
谢必安禀告道:“殿下处事谨慎,由属下看来,并未曾对谁动心。”
淑贵妃放下手中书卷,细声细气地问:“他在读什么书?”
“《红楼》。”
“又在看谁的诗?”
“范闲大人的。”
“最近见的人是谁?”
“……”
“最常在嘴边念叨谁?”
淑贵妃不等谢必安回答,重新拿起书卷,最后说:“你且告知他,要争便争,不必把我当做后顾之忧。我有书相伴,在宫宇还是在冷宫中都不寂寞。我送他一句忠告:人非圣贤,难断情丝,此乃常事,不必掩藏。”
谢必安领命回到二皇子府,却听说李承泽已坐轿前往靖王府,他极少不由谢必安保护下独自出门。谢必安立刻赶去,世子不在家,他找了半圈,看见河岸凉亭中立着个深绿色简衣的男子,背手站在亭边,仿佛在等什么人。
就是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范闲。
谢必安走进凉亭,李承泽一动不动,却说:“等他回来,我们就是敌人了。
剑客没有说话,李承泽接着说:“还记得他那日在殿中闹酒作诗,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醉醺醺来到我侧,脸涨得通红可笑,对我说: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李承泽细细咀嚼着这句诗,又笑道,“我思来想去,都觉得此句甚妙。南庆少有文豪大家,却出了个小范大人。我常想,究竟怎样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的诗,又究竟是怎样的人……才能抗拒他?”
李承泽缓缓转过身,一如他当年初见范闲,高傲地昂着头,打量着刚在诗会上作出绝世好诗的澹州来客。谢必安不能从他的表情中看见任何的动摇,只能瞥见李承泽身后的湖水在风中翻涌,颤抖着粼粼波光。
“可惜,就算一切重来,他重新站在这里猜我是谁,我未来要拉拢他,逼迫他,杀他的决定都不会变。必安,你知道为什么吗?”
没等谢必安回答,李承泽自顾自地抓起案上一串葡萄,笑着自我解答道:“因为——我姓李啊!”
他浑身颤抖地笑了起来,抓着葡萄就大步离开了凉亭,哽颤的笑声却没有停止,那声音诡异得令人脊背发凉。谢必安立刻跟在他身后去,却忽然想起什么,回头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