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爱的是书,还是作者。
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很奇怪,书都是作者写的,又有什么不同?可郁言认为,文字是文字,人是人,他希望读者更多的关注他笔下的世界,而非自己。
但安宁有一句说的没错,签售会不知是为了抛头露面的圈钱,也是向支持自己的读者表达感谢,那是一种回馈。
郁言有些动摇,他向来重情,对任何付出都报以感激,并予以等量的回报。
沉默半晌,郁言看一眼时间,竟然已经过了十一点,难怪安宁那么震惊。
他撑着身体坐起来,记起昨夜醉酒,偏头往床的另一半看去,床铺整齐未经涉足,又想起来半夜程深公司有事把他喊回去了。
什么事啊,夜半三更不睡觉都要处理。
郁言朝空床撇撇嘴,这是当着程深的面不会展露的小情绪,像极了17岁时的他,会闹别扭,会闹小脾气,会因为程深的一句话做调皮的鬼脸。
他起床把自己收拾干净,端着电饭锅淘米煮饭。
昨晚他谢绝了让赵菲照顾他直到拆石膏的提议,并承诺自己在家会好好吃饭,夸下海口一只手颠勺也很牛逼。
事实是,菜好难洗,油放太多,左手笨的连翻锅都挺困难。
折腾完已经近一点,郁言拍下一张午餐发给程深,拿平板找一部电影看。
他觉得今天好像少了点什么,等微信提示音响起的时候,发觉程深到现在没给他发消息,更没打电话,昨天有赵菲陪着尚且要不停的关心,为什么今天只剩自己反而受到冷落?
这种感觉他太熟悉了,冷战的那半个月,甚至是冷战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郁言一直处在这种生活中。以至于这两天吃了甜头,一下子冲淡了前面所有的苦,他都快忘了程深忙起来不理会他时是什么样了。
微信是程深发来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二百块的红包,上面备注:“饭钱”。
紧跟着才回一句:“忙到现在刚坐下,想吃你做的饭了。”
郁言心里那点阴云登时便散了:“晚上做好等你回来。”
发完,郁言找到安宁的微信,打下一行字:“就按你们的意思办吧,但是要确保印刷质量。”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关于两个主义纯属调侃,没有说资本主义好,社会主义不好的意思!谢谢!
明天年三十,评论区随机掉红包,如果有人看的话,嘻嘻。
第24章
24.
午饭后,郁言和编辑通了一次电话。
一是确认签售会事宜,毕竟一场办下来,各种人员调配、场地安排都需要早做准备。经过商议,郁言打算把第一场签售放在南城,那里是他作家梦的起源。编辑尊重他的意见,暂时敲定这个地点。
二是告知郁言,他的短篇故事集也在筹备中,询问定个什么名字。
郁言少年时全国数一数二的作文比赛参加过不少,初中就向杂志社投稿。后来因为学业和父母的不支持而放弃,直到上了大学暂时脱离掌控,学习之余替某个公众号撰写文章挣个零花钱。更多的,郁言手里还捏着许多写好但没有发表的短篇小说,最早的写在高一,还是手稿。
郁言有想法,挑挑拣拣选出十篇,从青涩少年到迈入社会,里面有他整个青春的倒影。不为赚钱,算是一种纪念,也当做给自己的礼物。
“名字我再想想,”郁言说:“先打个白皮的样书过来,我看一下细节。大多是我年轻时写的了,现在的读者不一定喜欢,如果确定出版,发行量不要太多,主要是我自己想留着,做成纪念版吧。”
编辑说:“行,版已经排好了,过几天跟《默契》的样书一起寄给你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签售会放在九月中下旬,地点选好后通知你。宣传这块,是跟网站走还是麻烦程总?”
网站和程深公司有合作,之前的宣传都是程深直接找人负责,外人只道他俩是至交好友,其实是程深不想将郁言的事情假手他人,因此郁言在一众作者里的话语权还挺大。
他想了想,出于自己的考量:“就按网站流程走吧。”
这通电话打了很久,各种细节需要听他的意见。结束后,郁言一口气喝下一杯水,总算舒口气。
工作后总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交际往来成了必须,场面应酬变为常态。郁言艰难接受,在过程中举步维艰,每往前走一段都要攒下满头的汗。
后来转行,郁言得偿所愿,舒适的工作环境,惬意的心,他终于对生活抱有期待。哪怕如今,各种工作电话接个不停,他是快乐的,是愿意的。
其实郁言还有更大的目标,作家是儿时的梦,这是第一步。杂志社的工作是个铺垫,也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个行业。他有了新的追求,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自己当主编,甚至是创办属于自己的杂志。
客厅里的灯没有全开,留了一盏落地的。茶几上放着电脑,不久前主人正用它,屏幕还亮着光。珊瑚绒地毯的颜色很清新,柔和的贴在地面,上头有一层浅浅的痕迹,像是被鸟儿踩过的新草,低低的压折了嫩绿的叶,溢出一阵舒适的清香,是有人不修边幅的坐在那里办公。
程深把钥匙放在鞋柜上,边脱鞋边喊:“我回来了。”
他还穿着昨天出门前的衣服,西服搭在手臂上,里头的衬衫有些皱了。
郁言拿着锅铲向后弯腰,
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很奇怪,书都是作者写的,又有什么不同?可郁言认为,文字是文字,人是人,他希望读者更多的关注他笔下的世界,而非自己。
但安宁有一句说的没错,签售会不知是为了抛头露面的圈钱,也是向支持自己的读者表达感谢,那是一种回馈。
郁言有些动摇,他向来重情,对任何付出都报以感激,并予以等量的回报。
沉默半晌,郁言看一眼时间,竟然已经过了十一点,难怪安宁那么震惊。
他撑着身体坐起来,记起昨夜醉酒,偏头往床的另一半看去,床铺整齐未经涉足,又想起来半夜程深公司有事把他喊回去了。
什么事啊,夜半三更不睡觉都要处理。
郁言朝空床撇撇嘴,这是当着程深的面不会展露的小情绪,像极了17岁时的他,会闹别扭,会闹小脾气,会因为程深的一句话做调皮的鬼脸。
他起床把自己收拾干净,端着电饭锅淘米煮饭。
昨晚他谢绝了让赵菲照顾他直到拆石膏的提议,并承诺自己在家会好好吃饭,夸下海口一只手颠勺也很牛逼。
事实是,菜好难洗,油放太多,左手笨的连翻锅都挺困难。
折腾完已经近一点,郁言拍下一张午餐发给程深,拿平板找一部电影看。
他觉得今天好像少了点什么,等微信提示音响起的时候,发觉程深到现在没给他发消息,更没打电话,昨天有赵菲陪着尚且要不停的关心,为什么今天只剩自己反而受到冷落?
这种感觉他太熟悉了,冷战的那半个月,甚至是冷战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郁言一直处在这种生活中。以至于这两天吃了甜头,一下子冲淡了前面所有的苦,他都快忘了程深忙起来不理会他时是什么样了。
微信是程深发来的,不是文字,而是一个二百块的红包,上面备注:“饭钱”。
紧跟着才回一句:“忙到现在刚坐下,想吃你做的饭了。”
郁言心里那点阴云登时便散了:“晚上做好等你回来。”
发完,郁言找到安宁的微信,打下一行字:“就按你们的意思办吧,但是要确保印刷质量。”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关于两个主义纯属调侃,没有说资本主义好,社会主义不好的意思!谢谢!
明天年三十,评论区随机掉红包,如果有人看的话,嘻嘻。
第24章
24.
午饭后,郁言和编辑通了一次电话。
一是确认签售会事宜,毕竟一场办下来,各种人员调配、场地安排都需要早做准备。经过商议,郁言打算把第一场签售放在南城,那里是他作家梦的起源。编辑尊重他的意见,暂时敲定这个地点。
二是告知郁言,他的短篇故事集也在筹备中,询问定个什么名字。
郁言少年时全国数一数二的作文比赛参加过不少,初中就向杂志社投稿。后来因为学业和父母的不支持而放弃,直到上了大学暂时脱离掌控,学习之余替某个公众号撰写文章挣个零花钱。更多的,郁言手里还捏着许多写好但没有发表的短篇小说,最早的写在高一,还是手稿。
郁言有想法,挑挑拣拣选出十篇,从青涩少年到迈入社会,里面有他整个青春的倒影。不为赚钱,算是一种纪念,也当做给自己的礼物。
“名字我再想想,”郁言说:“先打个白皮的样书过来,我看一下细节。大多是我年轻时写的了,现在的读者不一定喜欢,如果确定出版,发行量不要太多,主要是我自己想留着,做成纪念版吧。”
编辑说:“行,版已经排好了,过几天跟《默契》的样书一起寄给你吧。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签售会放在九月中下旬,地点选好后通知你。宣传这块,是跟网站走还是麻烦程总?”
网站和程深公司有合作,之前的宣传都是程深直接找人负责,外人只道他俩是至交好友,其实是程深不想将郁言的事情假手他人,因此郁言在一众作者里的话语权还挺大。
他想了想,出于自己的考量:“就按网站流程走吧。”
这通电话打了很久,各种细节需要听他的意见。结束后,郁言一口气喝下一杯水,总算舒口气。
工作后总要面对不同的人和事,交际往来成了必须,场面应酬变为常态。郁言艰难接受,在过程中举步维艰,每往前走一段都要攒下满头的汗。
后来转行,郁言得偿所愿,舒适的工作环境,惬意的心,他终于对生活抱有期待。哪怕如今,各种工作电话接个不停,他是快乐的,是愿意的。
其实郁言还有更大的目标,作家是儿时的梦,这是第一步。杂志社的工作是个铺垫,也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个行业。他有了新的追求,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自己当主编,甚至是创办属于自己的杂志。
客厅里的灯没有全开,留了一盏落地的。茶几上放着电脑,不久前主人正用它,屏幕还亮着光。珊瑚绒地毯的颜色很清新,柔和的贴在地面,上头有一层浅浅的痕迹,像是被鸟儿踩过的新草,低低的压折了嫩绿的叶,溢出一阵舒适的清香,是有人不修边幅的坐在那里办公。
程深把钥匙放在鞋柜上,边脱鞋边喊:“我回来了。”
他还穿着昨天出门前的衣服,西服搭在手臂上,里头的衬衫有些皱了。
郁言拿着锅铲向后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