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3

  我忽然想到了之前在网上买的那本《论语》, 小心翼翼地把它从架子上拿了下来。
  夜色已深, 为了不打扰到孔论,我把台灯的亮度调到了最暗。
  也正是因为如此, 封面上“论语”两个大字看起来愈发显眼了。
  “孔论……”
  我用手指轻轻触碰封面上的字,口中呢喃着这本书背后那个书灵的名字。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没有名字的,所有人都是以书的名字互称。
  直到某一天,有个书灵意外来到了人世,发现那里的人都有名有姓。
  姓代表他们的家族传承,名则是自身的特点。
  姓加上名, 不但可以让别人对你的穿成一目了然,还可以简单明了地区分彼此。
  就这样,书灵界里的书灵们也开始搞起了“姓名”这一套。
  我倒还好,毕竟天底下的《道德经》只有我这一本,没什么上下部。
  不过为了追赶潮流,我也给自己取了个人类的名字。
  老聃姓李,我跟他的姓,自然也姓李。
  《道德经》全篇的核心就是一个“道”字,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字便可以涵盖所有。
  就这样,当别人问起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说出了“李道”这个名字。
  过了一段时间,我听说《论语》也给自己取了个名字,而且还跟我的名字有点像。
  我叫李道,他叫孔论。
  那时候我跟他并不认识,可不少书灵都猜测我们两个是好朋友。
  我那个“道”是道家学派的“道”,而且也是《道德经》和核心论点。
  如果他真的要模仿,那也应该叫“孔儒”,而不是叫“孔论”啊!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后来逐渐熟悉了之后,我曾经问过他这件事,他想了想,答道:“儒家体系的书太多了,在我之前还有‘六经’,就算是在‘四书’里面,《大学》也排在我的前面……说实话,这个‘儒’字我还真的担当不起。”
  按照他的说法,“论”这个字显然更适合他。
  《论语》本身是语录体,核心就在于一个“论”字,而且“论”又是《论语》的首字。
  “‘儒’字不敢保证,但‘论’字肯定没人跟我抢。”他笑道。
  其实我那时候想问他,这样取名字是不是受了我的影响,可又怕自己是自作多情。
  大家都是同时期的书灵,凭什么我能想到的东西,别人就想不到?
  不过,由于我们两个都是书灵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后来大家取名字的时候基本上也都按照这个套路。
  比如《茶经》的书灵给自己取名字叫“陆茶”,《天工开物》的书灵则叫做“宋天工”。
  当然,由于流传的不完整性,有些古籍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
  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通常就从书名或者章节名里节选一两个字,作为名字来称呼他们。
  像《易经》的名字只有一个“易”字,但大家称呼他的时候为了显示亲切,经常叫他“老易”。
  每当这个时候,他总说对方在叫我们两个,因为《道德经》有个别名叫做《老子》……
  后来在我的再三抗议之下,大家渐渐改了口,不再唤他“老易”,但有一部分人总也改不过来,比如说孔论那家伙。
  就这样,有时候明明是儒家内部的聚会,由于他嘴瓢叫了声“老易”,易那家伙就说什么都要拉着我一起去,还说我也接受了邀请。
  结果可想而知,每次我都尴尬到不得了。
  有几次我想跟孔论发火,可他每次都是一副认错态度良好的样子,嘴里不断重复着抱歉的话。
  而且他为了避免让我感到尴尬,几乎全程陪在我旁边。
  仔细想想,孔论大概对我也有一点点喜欢吧?要不然他完全没必要那么做。
  我打开《论语》,打算从“学而”开始看起。
  就在这时,门口忽然传来一阵响动,吓了我一跳。
  孔论这么晚了还没睡吗?
  我本以为他是半夜起床上厕所,然而听动静却好像是在往我这边走。
  我立刻合上《论语》,关了台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床,用被子盖住自己的头,连大气都不敢出。
  由于眼前陷入了一片黑暗,我的听觉更加敏锐了。
  孔论来到门口之后,迟疑了一下,轻轻打开门走了进来。
  他半夜三更找我有什么事吗?
  我悄悄把被子掀开了一点点,透过被子的缝隙偷看他。
  今天的夜色很美,柔和的月光照在孔论身上如梦似幻,看起来真的像小精灵一样。
  “你这么晚了还不睡吗?”他忽然道。
  他这是在和我说话吗?
  我假装自己没有听见,并没有搭理他。
  “是我的错觉吗……刚才明明看到门缝里有光。”我听到他喃喃道。
  他似乎朝我这边看了一眼,我赶紧闭上了眼睛。
  “睡得还真沉啊。”他似乎嘟囔了这么一句。
  不知过了过久,耳畔终于传来了孔论离开的声音。
  我掀开我掀开盖在头上的被子,长舒了一口气。
  话说回来,明明是他半夜闯进我的房间,怎么反倒是我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
  我摇了摇头,起身走到窗边。
  虽然已经到了深夜,但外面依旧是一副灯火通明的景象。
  我忽然发现窗台的角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