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一整个门庭要护佑,这世间最沉最重的永远是爱。
就像那个人,只身远去,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佑护谁。
虽然他们最后终究,全都事与愿违。
※※※
再后来,这天地愈发风雨飘摇。圣上自以为除了心病,却原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拉开了一场山河轮转的序幕。
而在街头巷陌的传闻里,那隐藏在暗处的状元郎,终又声名大振。原来早在他抱病不起的时候,就已然潜出京城,南下往李圣元军部奔去。
以他的德才,终究不难重塑一片浩然天地。
又是哪一年他受了伤,跟不上行军,便寻了处平安院落,卸了戎装换便服,隐姓埋名,小心休养。
有一日柴扉轻响,有打扮成小厮的军士上前,只见一位极为年轻的道长微微红着脸,显然是还未习惯这样化缘。“小公子,能找点干净水喝吗?”
小兵不敢露出马脚,亦不敢耗了时间,飞也似地回去,回来时带着两个水葫芦。
“给你,快走吧。”
回去时躺着那人终是听到动静,问一声何事,听到回答“只是化缘的道士而已”。便点点头,不复多想。
凉风敲打着窗扉,带来淡淡泥土的腥味。天气这样闷。
他不知为何心生烦躁,又叫过身边小兵。“快下雨了,拿把伞给那道士送去。”
清和走了不远,听到身后有人追来,“道长留步。”
飘摇乱世,也还有这样细致体恤的人家。
清和接过那把泛黄纸伞,道了谢。又问了一声,可知李圣元所部向何而去。小兵愣了愣,指了方向,便看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再后来,这江山终于易主,重回长安的,却再没有当日那一双身影。唯余一个蓝袍道士,站在当日辉煌门庭前,手里拿着一柄纸伞。
他跟随着硝烟寻找着那个人的足迹,离得最近的那一个瞬间,是一个即将下雨的黄昏,隔着错乱的柴扉。
当他终于找到李圣元,终于知道那途经的院落里住着什么人,再回头去寻时,却只见当日素朴农家,已经成了一片焦土。
乱世险恶,有时甚至容不得一次擦肩。
※※※
安国候府家的小公子,在学堂时就颇有人缘。
他会仿同窗的笔迹,抬眼看几行,便能仿到十成真。
他写字又快,旁人一页书刚抄完,他早就写完一篇,百无聊赖望着房顶。便往往有同辈凑过来,“帮我抄书好不好。”
他脾气又随和,反正闲着,乐得做个好人。半个学堂的人便都凑上来,“还有我”“我的也写了吧”……
有时故相国家那位看不下去,咳两声,把他拉出来。“当心先生知道。”
自己却是从不让他代写的。
不让写,才偏偏不服气。不在学堂的时候,两位挚友也还经常凑在书房里。
“你的字最好仿了。看我写一个,像不像?”
“……小楷好仿,草书就不一定。”
“你还偷偷练了草书,不错,给我看看。”
“只给你一个看。”言罢落笔,洋洋洒洒,笔意纵横间,隐约可见心中波涛万象。
“……果然不像是你平日的样子。可我要仿,什么仿不来?”
后来,那一笔草书他仿得久了,便已然成了自己的。反正另外那人,从来也没在人前写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有时他们会各写一篇,扔到一起,过两日再看,甚至分不清哪一篇是自己的。像是共享了一个笔画相接的秘密,指尖落下墨迹,写一片只有彼此能体会的慷慨心怀。
他便再也没有仿过别人的字迹玩。
※※※
而在那擦肩而过的一瞬间,终究有一把伞交到了他手心。而说也奇怪,此后很多年,他恬散的人生里,再没有遇到过什么惊风骇雨。
他将那把伞丢在旧日书房,丢在二人一起写下的那些故纸书堆里。有一丝灵力留了下来,好像有一天,那个人还会从满目焦土中走回来。
所有尚未来得及揣摩的懵懂心怀,所有没能完全明白的深情厚谊,终于都渐渐消失在时间的余烬里,又随着轮回流转,抽出新枝。这桃李夭夭落英缤纷的清夷一世。
“他”撑着一把泛黄的旧伞,从很久之前的沉睡中醒来,看到眼前满身伤痕的鲛人。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沉睡的面孔,看了很久,很久。随着残留的那一丝灵力,最终消失在风里。
天地之间白水苍茫,又是一场风雨激荡。
而这一次,再不用担心覆国倾城,兵荒马乱。
远别的人,已经相见。
—————番外一 未到今生已斑驳 END ————————
第四十一章 番外二 明我长相忆
四月维夏,时雨乍晴,满城卖花声。皇上在御书房坐着,眼见窗外天光如酒,酿得满园醇香,难免出了一会神。一年年的,宫人也都习惯,每逢这般清和时令,大约是因着那位帝师之名,皇上总是有些心不在焉,眼底才难得露出一瞬惆怅。
帝师久无消息,久到皇上自己也相信水仙已乘鲤鱼去。只有街头巷尾,说书人绘声绘色的故事里,还存在这么一个衣袂翩翩的仙客。人间哪有神仙呢,众人嗤笑,你见过不成。所以不
就像那个人,只身远去,也不过是为了更好地佑护谁。
虽然他们最后终究,全都事与愿违。
※※※
再后来,这天地愈发风雨飘摇。圣上自以为除了心病,却原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此拉开了一场山河轮转的序幕。
而在街头巷陌的传闻里,那隐藏在暗处的状元郎,终又声名大振。原来早在他抱病不起的时候,就已然潜出京城,南下往李圣元军部奔去。
以他的德才,终究不难重塑一片浩然天地。
又是哪一年他受了伤,跟不上行军,便寻了处平安院落,卸了戎装换便服,隐姓埋名,小心休养。
有一日柴扉轻响,有打扮成小厮的军士上前,只见一位极为年轻的道长微微红着脸,显然是还未习惯这样化缘。“小公子,能找点干净水喝吗?”
小兵不敢露出马脚,亦不敢耗了时间,飞也似地回去,回来时带着两个水葫芦。
“给你,快走吧。”
回去时躺着那人终是听到动静,问一声何事,听到回答“只是化缘的道士而已”。便点点头,不复多想。
凉风敲打着窗扉,带来淡淡泥土的腥味。天气这样闷。
他不知为何心生烦躁,又叫过身边小兵。“快下雨了,拿把伞给那道士送去。”
清和走了不远,听到身后有人追来,“道长留步。”
飘摇乱世,也还有这样细致体恤的人家。
清和接过那把泛黄纸伞,道了谢。又问了一声,可知李圣元所部向何而去。小兵愣了愣,指了方向,便看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再后来,这江山终于易主,重回长安的,却再没有当日那一双身影。唯余一个蓝袍道士,站在当日辉煌门庭前,手里拿着一柄纸伞。
他跟随着硝烟寻找着那个人的足迹,离得最近的那一个瞬间,是一个即将下雨的黄昏,隔着错乱的柴扉。
当他终于找到李圣元,终于知道那途经的院落里住着什么人,再回头去寻时,却只见当日素朴农家,已经成了一片焦土。
乱世险恶,有时甚至容不得一次擦肩。
※※※
安国候府家的小公子,在学堂时就颇有人缘。
他会仿同窗的笔迹,抬眼看几行,便能仿到十成真。
他写字又快,旁人一页书刚抄完,他早就写完一篇,百无聊赖望着房顶。便往往有同辈凑过来,“帮我抄书好不好。”
他脾气又随和,反正闲着,乐得做个好人。半个学堂的人便都凑上来,“还有我”“我的也写了吧”……
有时故相国家那位看不下去,咳两声,把他拉出来。“当心先生知道。”
自己却是从不让他代写的。
不让写,才偏偏不服气。不在学堂的时候,两位挚友也还经常凑在书房里。
“你的字最好仿了。看我写一个,像不像?”
“……小楷好仿,草书就不一定。”
“你还偷偷练了草书,不错,给我看看。”
“只给你一个看。”言罢落笔,洋洋洒洒,笔意纵横间,隐约可见心中波涛万象。
“……果然不像是你平日的样子。可我要仿,什么仿不来?”
后来,那一笔草书他仿得久了,便已然成了自己的。反正另外那人,从来也没在人前写过。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有时他们会各写一篇,扔到一起,过两日再看,甚至分不清哪一篇是自己的。像是共享了一个笔画相接的秘密,指尖落下墨迹,写一片只有彼此能体会的慷慨心怀。
他便再也没有仿过别人的字迹玩。
※※※
而在那擦肩而过的一瞬间,终究有一把伞交到了他手心。而说也奇怪,此后很多年,他恬散的人生里,再没有遇到过什么惊风骇雨。
他将那把伞丢在旧日书房,丢在二人一起写下的那些故纸书堆里。有一丝灵力留了下来,好像有一天,那个人还会从满目焦土中走回来。
所有尚未来得及揣摩的懵懂心怀,所有没能完全明白的深情厚谊,终于都渐渐消失在时间的余烬里,又随着轮回流转,抽出新枝。这桃李夭夭落英缤纷的清夷一世。
“他”撑着一把泛黄的旧伞,从很久之前的沉睡中醒来,看到眼前满身伤痕的鲛人。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沉睡的面孔,看了很久,很久。随着残留的那一丝灵力,最终消失在风里。
天地之间白水苍茫,又是一场风雨激荡。
而这一次,再不用担心覆国倾城,兵荒马乱。
远别的人,已经相见。
—————番外一 未到今生已斑驳 END ————————
第四十一章 番外二 明我长相忆
四月维夏,时雨乍晴,满城卖花声。皇上在御书房坐着,眼见窗外天光如酒,酿得满园醇香,难免出了一会神。一年年的,宫人也都习惯,每逢这般清和时令,大约是因着那位帝师之名,皇上总是有些心不在焉,眼底才难得露出一瞬惆怅。
帝师久无消息,久到皇上自己也相信水仙已乘鲤鱼去。只有街头巷尾,说书人绘声绘色的故事里,还存在这么一个衣袂翩翩的仙客。人间哪有神仙呢,众人嗤笑,你见过不成。所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