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成为了他肩膀上的压力。
国家项目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烧钱。
而当时的邵炼,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心理,忍耐实验室所有人一起陪他浪费时间。
于是,他走出了这个地方。
接下了高科研发医疗系统的任务,想赚点钱,弥补他的浪费。
也算是毫无诚意的心理安慰。
现在,他回来了。
还带回来了沈明洲。
他笑得温柔,“现在不会了。有你在,我们不可能失败。”
作者有话要说:
最开始写这文设计邵炼研究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想写个类似领航员空间站的MOSS系统,结果写着写着今年11月突然宣布中国将在2050年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那好吧,我要做一个紧跟国家政策的人,您说地月就地月,马上安排。
邵炼和沈明洲做这个,大概是地月空间经济区普通人可乘坐的观光船上面给大家自动驾驶调温导航附带观光解说的人工智能系统。
比如:万物系统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请大家看向左边,这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再请大家看向右边,那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月球。”
第179章 番外
邵炼对沈明洲的无限信任,成为了沈明洲的学习动力。
全然没有任何航天航空基础的沈明洲,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新东西,剩下的一年半,都在摸索中前进。
时间足够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每次说起测试,邵炼都会不由自主散发出焦虑。
皱眉的小动作,导致沈明洲轻而易举的察觉到了他不稳定的情绪。
心理阴影并不会随着这些年的经历消失。
邵炼可以帮忙打报告、整理资料、撰写文件、解释原理,但是不愿意陪沈明洲重看当初的实验录像。
他把所有实验数据摆在屏幕上,话语里都充满了抗拒,“录像只是记录了具体的时间点,和资料记录的没有区别。你慢慢看。”
沈明洲也不勉强。
于是他一边对比实验数据,一边看实验录像。
第一遍,他重点在观察整个实验舱外部情况。
第二遍,他掐秒比照了实验目标的各项指标变化。
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
等沈明洲反应过来,他已经撑着下巴,盯着屏幕上的邵炼目不转睛。
实现录像的广角镜头恰好能够看到研究员们的身影。
居高临下俯视状态的侧影,勾勒出的是二十二岁的邵炼。
他安静的坐在主控台,周围组员或坐或立略微显得紧张的观察模拟舱数据,唯有他举止沉稳,远远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他的平静。
直到意外发生。
正如实验报告记录的那样。
研究员身边的医生,率先要求停止实验。
整个画面由静转动,连带着平静的邵炼都站了起来,跟随着其他人进入模拟实验区域。
短暂的九分二十三秒,改变了邵炼的一贯沉稳。
经历过无数次前期测试的实验,第一次送人进去就遭到了承重打击,确实无法轻易抹消心理暗藏的抵触。
沈明洲抬手调出模拟舱的数据,完全参照载人航天器的材质,从外到内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邵炼写出来的总控系统。
那套系统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尽量精简了繁杂的手动控制,模仿了大飞机的自动航行方式,放在那时候的技术层面,完全符合航天器1102的总要求。
然而,十多年前的人工智能,再厉害也会受到时代限制。
沈明洲摘掉“邵炼滤镜”,老老实实的看总控系统的整套算法,觉得确实比万物系统差了一点。
万物系统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它产生于大数据时代。
连接网络数据库,实时对接,不断进行学习。
完美成为了贴近生活的人工智能。
可是,航天器1102的运行环境,不可能实现如此完美的大数据交互。
外太空航行过程中,依靠人工智能系统制造出完全符合人类生活适应的环境,排除一切意外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要做出普通人能够适应的航天器1102,邵炼留下来的老旧系统必须全部推翻。
系统上的事情还算小,令沈明洲犯愁的是推翻系统等同于推翻整个航天器1102的设计。
沈明洲当然不敢大张旗鼓的开口说一切重来。
十几年前多少亿砸进去的实验项目,他什么成果都没有,就想全盘否定,首先过不了自己那关。
国家经费和高科经费比起来,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分量。
沈明洲可以斩钉截铁的说,花掉多少高科研发经费,他能成倍的赚回来。
可面对国家经费,他做不了这样的保证。
低价高铁、扩大医保、义务教育,沈明洲见证过太多优惠政策。
航天器1102哪怕开放售票,恐怕也做不到盈利。
他甚至怀疑航天器1102造出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彰显国力,让中国人民花最少的钱实现上天的梦。
想法过于坦诚,以至于沈明洲动手画设计图,都以航天器1102规格五十倍等比缩小。
既然普通的载人航行无法实现,先做一次简单测试,并无不可。
于是,来到基地近两年时间,沈明洲带领团队设计出了一辆无人驾驶载物太空车
国家项目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烧钱。
而当时的邵炼,并没有那么强大的心理,忍耐实验室所有人一起陪他浪费时间。
于是,他走出了这个地方。
接下了高科研发医疗系统的任务,想赚点钱,弥补他的浪费。
也算是毫无诚意的心理安慰。
现在,他回来了。
还带回来了沈明洲。
他笑得温柔,“现在不会了。有你在,我们不可能失败。”
作者有话要说:
最开始写这文设计邵炼研究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想写个类似领航员空间站的MOSS系统,结果写着写着今年11月突然宣布中国将在2050年建成地月空间经济区……那好吧,我要做一个紧跟国家政策的人,您说地月就地月,马上安排。
邵炼和沈明洲做这个,大概是地月空间经济区普通人可乘坐的观光船上面给大家自动驾驶调温导航附带观光解说的人工智能系统。
比如:万物系统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请大家看向左边,这是我们美丽的地球。再请大家看向右边,那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月球。”
第179章 番外
邵炼对沈明洲的无限信任,成为了沈明洲的学习动力。
全然没有任何航天航空基础的沈明洲,花了半年时间学习新东西,剩下的一年半,都在摸索中前进。
时间足够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每次说起测试,邵炼都会不由自主散发出焦虑。
皱眉的小动作,导致沈明洲轻而易举的察觉到了他不稳定的情绪。
心理阴影并不会随着这些年的经历消失。
邵炼可以帮忙打报告、整理资料、撰写文件、解释原理,但是不愿意陪沈明洲重看当初的实验录像。
他把所有实验数据摆在屏幕上,话语里都充满了抗拒,“录像只是记录了具体的时间点,和资料记录的没有区别。你慢慢看。”
沈明洲也不勉强。
于是他一边对比实验数据,一边看实验录像。
第一遍,他重点在观察整个实验舱外部情况。
第二遍,他掐秒比照了实验目标的各项指标变化。
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
等沈明洲反应过来,他已经撑着下巴,盯着屏幕上的邵炼目不转睛。
实现录像的广角镜头恰好能够看到研究员们的身影。
居高临下俯视状态的侧影,勾勒出的是二十二岁的邵炼。
他安静的坐在主控台,周围组员或坐或立略微显得紧张的观察模拟舱数据,唯有他举止沉稳,远远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他的平静。
直到意外发生。
正如实验报告记录的那样。
研究员身边的医生,率先要求停止实验。
整个画面由静转动,连带着平静的邵炼都站了起来,跟随着其他人进入模拟实验区域。
短暂的九分二十三秒,改变了邵炼的一贯沉稳。
经历过无数次前期测试的实验,第一次送人进去就遭到了承重打击,确实无法轻易抹消心理暗藏的抵触。
沈明洲抬手调出模拟舱的数据,完全参照载人航天器的材质,从外到内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邵炼写出来的总控系统。
那套系统简单易懂便于操作,尽量精简了繁杂的手动控制,模仿了大飞机的自动航行方式,放在那时候的技术层面,完全符合航天器1102的总要求。
然而,十多年前的人工智能,再厉害也会受到时代限制。
沈明洲摘掉“邵炼滤镜”,老老实实的看总控系统的整套算法,觉得确实比万物系统差了一点。
万物系统之所以智能,是因为它产生于大数据时代。
连接网络数据库,实时对接,不断进行学习。
完美成为了贴近生活的人工智能。
可是,航天器1102的运行环境,不可能实现如此完美的大数据交互。
外太空航行过程中,依靠人工智能系统制造出完全符合人类生活适应的环境,排除一切意外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要做出普通人能够适应的航天器1102,邵炼留下来的老旧系统必须全部推翻。
系统上的事情还算小,令沈明洲犯愁的是推翻系统等同于推翻整个航天器1102的设计。
沈明洲当然不敢大张旗鼓的开口说一切重来。
十几年前多少亿砸进去的实验项目,他什么成果都没有,就想全盘否定,首先过不了自己那关。
国家经费和高科经费比起来,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分量。
沈明洲可以斩钉截铁的说,花掉多少高科研发经费,他能成倍的赚回来。
可面对国家经费,他做不了这样的保证。
低价高铁、扩大医保、义务教育,沈明洲见证过太多优惠政策。
航天器1102哪怕开放售票,恐怕也做不到盈利。
他甚至怀疑航天器1102造出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彰显国力,让中国人民花最少的钱实现上天的梦。
想法过于坦诚,以至于沈明洲动手画设计图,都以航天器1102规格五十倍等比缩小。
既然普通的载人航行无法实现,先做一次简单测试,并无不可。
于是,来到基地近两年时间,沈明洲带领团队设计出了一辆无人驾驶载物太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