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为何,却梦到他们不曾做过的一些羞赧之事。
梦里的相龙,很温柔,从背后紧紧的拥抱着他,爱抚着他,与他低低的耳语,诉说着多年不见的衷肠,轻柔的吻落在何处,便会留下一许暖流,久久不能消散。
可是不知为何,当一切云雨过后,他疲惫的无以复加之时,却仿佛听到耳边有一低吼,像是在叫老师。
刘牢之收到陶姜的来信,有些顾虑,毕竟徐州易得,天下难求,自己虽有野心,却从未想过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可是作为这天下最利之剑,他倒是当之无愧。
事到如今帮谁覆灭谁,确实是个该商讨的问题。不过陶姜的信中有一件事,也让他感同身受,那便是,如今朝中局势已然紧张,东海逆贼在逃一日,司马道子便会疑心自己一日。
况且自己身份低微,若是以现在朝中局势,强行延伸势力入建康,也会被天下文人权臣所不齿,不如推翻旧制,做新皇权的股肱之臣,受万人敬仰来的痛快。
既然有这样的打算,他便找来儿子商讨联合南郡之事。
刘敬宣对父亲的打算十分赞许,只是他对未来之事仍有双重准备。想了想便道:“听闻再过一月便是桓玄跟前第一大红人,当初六|四阁之主谢珝的生辰,到时候上门拜贺之人定当堆山填海,不如借此机会,探听桓氏口风。”
见父亲点头应允,又道:“如此也可借此机会,看看朝廷对桓氏与我联合是什么态度,如若朝廷此时有缓和关系的动作,或是覆灭桓氏的打算,咱们便可坐观渔利,看他两家争斗也好。”
刘牢之对幼子的深谋远虑甚是满意,因为此事一出,两方势力必然互相争取自己,于是不仅徐州会稳稳的落入自己的口袋,还会有更大的权利在等着自己争取。
作者有话要说: 有果必有因,小伙伴们有没有想到,拆散人家小两口的,是这对儿没羞没臊的师徒啊?
第62章
谢珝带兵来到新安与陶姜师徒二人汇合,一路上并没有快马加鞭,只是走走停停,乐的相护的军士们借机也能赏玩风景,只是这位主帅,但凡安营扎寨,就再不见人出帐。
许久没有见到陶姜,见他虽然又消瘦了,却神采奕奕,心中生出些疑惑,却没有出口询问,因为谢重那志得意满的神情,好似透露了什么不堪入耳的消息。
不过此时,他已经无心讨论别人的事情,因为他的仇人,正一步步的向自己示威,这么久以来,那人过的未免太舒服了罢!
陶姜和谢重一起出来迎接这位重要的客人。陶姜倒是神色淡淡,谢重却显得十分热络,还口口声声,自己的至亲也就只有彼此了,要携手并肩云云。
只是这些话别说是如今,即使是孩童时的谢珝,怕听来也是冷水泼顽石,不留任何痕迹。
安顿好谢珝一行人,谢重便拉过老师来,问道:“谢珝的神色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异端啊,老师以为如何?”
陶姜道:“此人一向深藏不露,不过既然他赶来这里,便是打定主意要痛下杀手了,不必担心。”
谢重道:“可是他并没有带兵马前来,就这么胸有成竹么?”
陶姜道:“你以为桓玄会让他只身犯险么?不派大军跟随,是怕他一路上有情绪无法纾解,不便于急忙行军。过不了不久,顾将军的部队便会跟上。”
谢重听到顾恺之名字时,略有惊异之色,只是忙忙的收起了,便道:“老师说的是,看来顾卿就快回兵了。”
陶姜道:“顾将军应该不会留太久,便要前往京口一带,作为先头部队,谢珝应该是这样安排的。”
谢重闻言,又稍稍放下心来,眉头也跟着舒展了一二,笑着道:“天下人的心思,都逃不过老师的慧眼。”
陶姜道:“如今我们要时时提防朝中再生事端,司马道子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刘牢之与我们联手,定是要有动作的,你近日里多派探子去建康打听消息。”
谢重深深施礼,道:“谨遵师命。”
果然不出陶姜的预料,三日后,便从建康传来消息,司马元显在家中毒杀了司马尚之,并迅速清缴了他的余党,甚至连其封地都一并收归了朝廷。
此事一出,甚为蹊跷,却看不出司马道子父子的真实意图。司马尚之虽然盘踞丹徒广陵有些时日,一直与朝廷相抗衡,只是两方交手一向蜻蜓点水,从来不会真刀真枪的斩草除根,此事又是为何?
在外围有刘牢之和桓氏的威胁之时,反而先砍去了最容易支持自己的臂膀,连料事如神的陶姜都难以判断这一招究竟意在何为。
陶姜本想出面找谢珝商量一二,又觉得他此时怕是已经明白,刘牢之会突然造访,乃是自己做了手脚,故而只能让谢重前去探探口风。
谢珝知道谢重前来书房拜会的意图,便命小童研磨,自己坐到案前写道:“朝廷此举确实可疑,只是一招过后,必有后手,你我可静观其变。”
谢重道:“事关重大,可否先行卜上一卦,看看吉凶?”
谢珝心中想到桓玄常常劝他莫要再为了这些有的没的,探寻天机,受损自身,便有些惆怅,便写道:“时机未到。”
谢重皱了皱眉,道:“这不是你的做派啊,以往你都要提前预知结果才肯出手,如今怎么了?竟甘心让他人取得先机么?”
谢珝不知为何,心中生出些烦
梦里的相龙,很温柔,从背后紧紧的拥抱着他,爱抚着他,与他低低的耳语,诉说着多年不见的衷肠,轻柔的吻落在何处,便会留下一许暖流,久久不能消散。
可是不知为何,当一切云雨过后,他疲惫的无以复加之时,却仿佛听到耳边有一低吼,像是在叫老师。
刘牢之收到陶姜的来信,有些顾虑,毕竟徐州易得,天下难求,自己虽有野心,却从未想过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可是作为这天下最利之剑,他倒是当之无愧。
事到如今帮谁覆灭谁,确实是个该商讨的问题。不过陶姜的信中有一件事,也让他感同身受,那便是,如今朝中局势已然紧张,东海逆贼在逃一日,司马道子便会疑心自己一日。
况且自己身份低微,若是以现在朝中局势,强行延伸势力入建康,也会被天下文人权臣所不齿,不如推翻旧制,做新皇权的股肱之臣,受万人敬仰来的痛快。
既然有这样的打算,他便找来儿子商讨联合南郡之事。
刘敬宣对父亲的打算十分赞许,只是他对未来之事仍有双重准备。想了想便道:“听闻再过一月便是桓玄跟前第一大红人,当初六|四阁之主谢珝的生辰,到时候上门拜贺之人定当堆山填海,不如借此机会,探听桓氏口风。”
见父亲点头应允,又道:“如此也可借此机会,看看朝廷对桓氏与我联合是什么态度,如若朝廷此时有缓和关系的动作,或是覆灭桓氏的打算,咱们便可坐观渔利,看他两家争斗也好。”
刘牢之对幼子的深谋远虑甚是满意,因为此事一出,两方势力必然互相争取自己,于是不仅徐州会稳稳的落入自己的口袋,还会有更大的权利在等着自己争取。
作者有话要说: 有果必有因,小伙伴们有没有想到,拆散人家小两口的,是这对儿没羞没臊的师徒啊?
第62章
谢珝带兵来到新安与陶姜师徒二人汇合,一路上并没有快马加鞭,只是走走停停,乐的相护的军士们借机也能赏玩风景,只是这位主帅,但凡安营扎寨,就再不见人出帐。
许久没有见到陶姜,见他虽然又消瘦了,却神采奕奕,心中生出些疑惑,却没有出口询问,因为谢重那志得意满的神情,好似透露了什么不堪入耳的消息。
不过此时,他已经无心讨论别人的事情,因为他的仇人,正一步步的向自己示威,这么久以来,那人过的未免太舒服了罢!
陶姜和谢重一起出来迎接这位重要的客人。陶姜倒是神色淡淡,谢重却显得十分热络,还口口声声,自己的至亲也就只有彼此了,要携手并肩云云。
只是这些话别说是如今,即使是孩童时的谢珝,怕听来也是冷水泼顽石,不留任何痕迹。
安顿好谢珝一行人,谢重便拉过老师来,问道:“谢珝的神色看起来似乎很平常,没有什么异端啊,老师以为如何?”
陶姜道:“此人一向深藏不露,不过既然他赶来这里,便是打定主意要痛下杀手了,不必担心。”
谢重道:“可是他并没有带兵马前来,就这么胸有成竹么?”
陶姜道:“你以为桓玄会让他只身犯险么?不派大军跟随,是怕他一路上有情绪无法纾解,不便于急忙行军。过不了不久,顾将军的部队便会跟上。”
谢重听到顾恺之名字时,略有惊异之色,只是忙忙的收起了,便道:“老师说的是,看来顾卿就快回兵了。”
陶姜道:“顾将军应该不会留太久,便要前往京口一带,作为先头部队,谢珝应该是这样安排的。”
谢重闻言,又稍稍放下心来,眉头也跟着舒展了一二,笑着道:“天下人的心思,都逃不过老师的慧眼。”
陶姜道:“如今我们要时时提防朝中再生事端,司马道子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刘牢之与我们联手,定是要有动作的,你近日里多派探子去建康打听消息。”
谢重深深施礼,道:“谨遵师命。”
果然不出陶姜的预料,三日后,便从建康传来消息,司马元显在家中毒杀了司马尚之,并迅速清缴了他的余党,甚至连其封地都一并收归了朝廷。
此事一出,甚为蹊跷,却看不出司马道子父子的真实意图。司马尚之虽然盘踞丹徒广陵有些时日,一直与朝廷相抗衡,只是两方交手一向蜻蜓点水,从来不会真刀真枪的斩草除根,此事又是为何?
在外围有刘牢之和桓氏的威胁之时,反而先砍去了最容易支持自己的臂膀,连料事如神的陶姜都难以判断这一招究竟意在何为。
陶姜本想出面找谢珝商量一二,又觉得他此时怕是已经明白,刘牢之会突然造访,乃是自己做了手脚,故而只能让谢重前去探探口风。
谢珝知道谢重前来书房拜会的意图,便命小童研磨,自己坐到案前写道:“朝廷此举确实可疑,只是一招过后,必有后手,你我可静观其变。”
谢重道:“事关重大,可否先行卜上一卦,看看吉凶?”
谢珝心中想到桓玄常常劝他莫要再为了这些有的没的,探寻天机,受损自身,便有些惆怅,便写道:“时机未到。”
谢重皱了皱眉,道:“这不是你的做派啊,以往你都要提前预知结果才肯出手,如今怎么了?竟甘心让他人取得先机么?”
谢珝不知为何,心中生出些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