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68

盛大的祭天仪式,三人歃血为盟,同仇敌忾。
  封尚无心这些纷争,觉得自己抽身在外,逍遥快活就好了。只是他觉得谢珝对他们三人的结盟很是赞许,可以说是有点激动,也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神色动作都有点怪异。
  结盟的前一天,桓伟回到了荆州,之前他跟随殷仲堪过来后,就一直替殷仲堪巡查边防,得知桓玄已经到了,便匆匆赶了回来。兄弟二人许久未见,很是亲切,只是桓伟似乎十分忌惮殷氏,便借机与桓玄密谈。
  原来桓伟受了陶姜先生的叮嘱,进京讨要权势,随后朝廷使出离间之计,想斩草除根,幸好三人同心同德,才保住了各家势力均衡。可是桓伟认为此时的友善不会是永久的安宁,为了各自的家族,将来必有纷争,所以此时不能因为义气坏了今后的大事。
  桓玄心中很是惊讶,推举殷仲堪之时虽然想到,各家族之利益,但是当初自己毫无实力,拉拢殷氏,有情可原。如今三人已鼎足之势,各自拥有一方水土,又抬举自己,奉为盟主,又怎能背信忘义,互相残杀呢!
  桓伟见他此时有情有义难以劝说,便让他回去好好听陶姜先生的指点罢。
  第二日,祭天大典如期举行,供五谷,杀黑牛,沐浴焚香,十分庄严。三人于祭台之上,拜天祭地,以血盟誓,今生今世,不得违背,若有二心,天人共诛。
  礼成后的第二日,六个人就要各奔前程了,桓玄封尚谢珝,要回南郡去,而杨佺期也要回自己的驻地,临别之际,都有些不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因家国大业,各守一方安宁,下次再聚,不知是何年月。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今日一别,他日聚首。
  也许其余几人都不知情,六人之中的一人,已经谋划了让他们自此就互相残杀,直至覆灭的大计。看着他们今日的音容笑貌,就想着往后他们兵败身死的惨状。
  这一张张脸,今日就刻在谢珝心中,要记得此刻的把酒言欢,因为他日为师父复仇之时,心中会觉得更加痛快。这里面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他血债血偿的对象,不允许他们害死了老师,还能苟活于世,安然度日,决不允许。
  想必是思及此处,谢珝的眉头微皱了皱,桓玄以为他伤感离别,便以指尖,轻轻的点了点他的眉心,又轻声问道:“可有何不适否?”谢珝摇摇头,脸上恢复如常,回望着桓玄,又点点头,示意可以上路了。
  于是各自拜别,各自登途。
  英雄一别何日见,正是他日残杀时。
  作者有话要说:  下一章的肉不知道能不能过审啊~有点担心。
  对不起大家,果然没有过审,于是被迫把500个字变成了100字,我对不起你们!


第39章
  回到南郡已经又是一月之后了,旅途疲累,封二公子劳苦功高,一回来便告辞还府了。而桓玄军中有急务,在府上未到三日,安排妥帖心上人的一切,便匆匆而去了。
  谢珝将养了几日,又觉得时机刚好,便派小童取请陶姜先生,书房一叙。不多时,陶姜先生便来了,二人互相打量,竟然觉得彼此有相似之处,都是羸弱的身子,不善言,只是一老一幼。
  相互施了礼,陶先生便勉强开口道:“不知珝公子,唤陶某何事?”
  谢珝什么都没写,只是拿出一卷书简递了过去。
  陶姜都没展开看一下,就知道是自己所著,十分惊讶的道:“谢重是你何人?”
  谢珝便才蘸笔写道:“族人。”
  陶姜略带思索道:“你既然知道我的事,那么,有何指教?”
  谢珝继续写道:“联手。”
  陶姜暗暗一笑道:“为了王恭?”
  谢珝点点头。
  陶姜道:“那你的仇家很多啊,除了这桓氏,还有殷氏,杨氏,朝中的司马氏,你都要铲除?”
  谢珝又点头。
  陶姜道:“我与你只有同一个敌人,其他人我是无能为力的。”
  谢珝继续写道:“桓氏乃天命,终登九五,先以桓除殷杨司马家族,再灭之。”
  陶姜道:“听闻珝公子,善占卜,想以此保桓氏登基,未免痴人说梦罢。”
  谢珝继续写:“桓氏支脉庞大,若要一举除之,必推至高处。谢珝有把握。”
  陶姜道:“确实如此,凭陶某一己之力,也难以实现毕生所愿。”
  谢珝伸出手,陶姜略想了想,也伸出一只手,两人击掌,以表盟誓。两位不善言的在一起交流,却丝毫不废什么气力,看来果然是志同道合,无需多言。
  大事三言两语就说完了,谢珝还有一事想问,便写道:“先生之作为何会在谢重处?”
  陶姜眉头紧锁像是回忆起什么不愉快的记忆,又不想隐瞒,便道:“陶某耗时六年,将书简完成后,便送予闻记书社。变换身份后,曾在谢安石处,当过谢重几日老师,那孩子对我…的事情颇为在意,便强取豪夺,弄到了自己府中,只是不知为何会在珝公子处。”
  谢珝早就怀疑谢重杀闻记老板,扫荡闻记,后来怕事情败露才会将藏书转移到自己处,原来都是为了眼前这个人。
  便写道:“先生在谢重眼中,极为重要,为了先生,他也是迟早要灭桓氏的。”
  陶姜摆摆手道:“不提也罢。”
  谢珝见他不愿再透露,便写道:“我与谢重同病相怜,只是陶公仍在
o
地址发布邮箱:[email protected]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
【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
【一路陪伴…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