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自己没有这三年的漂泊,还是在老师家中研习《周易》,日日相对,朝朝暮暮。
可是这美好的柔情,却被拍在自己肩上啪啪做响声打断了。同时快要被打断的还有自己的背。
王恭抱着谢珝,一边感慨着这小娃娃已经这般高了,一边拍着他的背道:“长大了,长大了,彖之现在长成了七尺男儿啊,好,好啊。”言罢才松开了他,顺手替他理了理衣襟。
谢珝被这熊抱松开,退后了一步,躬身一拜,起身后,随即顺势要行大礼,只是他还未跪下一膝,就被王恭掺了起来,热热闹闹的拉进了大营。
军营之中,得知主帅的徒弟前来劳军,皆是欢欣鼓舞,因为大家都知道,王将军这位爱徒,凭借自己在京中卜卦开馆,供养三军将士后勤补给,军将士从都十分敬重,今日得见,定要以酒代茶,痛饮三千盏。
接风宴刚刚酒过三巡,王将军就开始下起了逐客令,不是他不高兴,只是主帅不舍得爱徒被大家你方敬罢我登场,点到即止,就撵走了各方将帅,要与这三年未见的小家伙单独叙谈。
到了内帐,散去了些吵嚷,师徒二人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将以往之事放下,谈谈如今,便摆出笔墨,供谢珝以笔代口。
“彖之有何要事,居然冒险前来,为师甚是担忧。”王恭看着爱徒,露出了慈父般的目光。
“老师不该出兵勤王,这与您大大的不利。”谢珝一躬身,直言不讳的写道。
“为师深知你参透周易六十四卦,有通天之术,只是国计民生,怎能以一己私利,耽误了大事呢?”三年前师徒二人就是在此事上有了争执,今日刚刚见面又旧事重提,王恭有些无奈。
“老师当以自身为重。”谢珝快速的写着。
“此事莫要再提,为师自有道理。三年不见,彖之可好?为何避而不见?身子可好?起坐饮食可还习惯?”王恭有很多问题想问,毕竟一个孩子养大了就飞了,老父亲的心情难以表达。
“都好。老师可安好?”谢珝一笔带过自己的处境,却极为想知道,自己不在的三年,老师是否想念。
“朝中的大事想必你也是清楚的,司马道子专权独断,朝政迟废,民生寂寥,若不是为师如今镇守在外,不知道他要闹得怎样个天翻地覆。另外,各氏族也拥兵自重,待机雄起,可谓是危机四伏。”王恭起身,对着帐外,似有哀叹之色。
“老师自有胸怀大志,应徐徐图之,莫要心急。”谢珝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没用,逆天改命,才是老师所想。
“如今王国宝已死,朝中自会安稳少时,只是我既然与司马道子刀兵相向,他必定不会就此罢手,只怕战事会日趋激烈。建康已不宜久留,你此番就随我回去罢。”王恭不是商议,这就是命令。
“老师准备如何应对?”谢珝想先听听老师的想法,再回答他的提议。
“如今,南郡桓氏与荆州殷氏,皆跃跃欲试,只是他二人羽翼未丰,不足畏惧,此番他二人主动邀约出兵相助,却迟迟未发一兵一卒,就是害怕兵败受牵,如今我军已占得先机,就做个顺水人情,推举他二人,分担朝廷的顾虑也好。”王恭走到战图前,在几处关键的地方点了点。
“如何推举他二人?”谢珝听到老师提起桓玄,心中微微一紧。
“殷氏虽得荆州刺史,却屡次赴任遭拒,王国宝还曾假造调令,使其退出荆州,此战毕,我便上疏,令他回荆州赴任。而桓氏,虽有名望不成气候,随意封赏他去南海做一刺史便可平定一时。”王恭对局势的分析很是透彻。
“桓氏堪用否?”谢珝听闻老师的决定,有些在意,便接着问。
“桓氏一族,野心勃勃,不是久居人下之臣,定是要翻起巨浪的,如今他桓玄肯依附于我,是凭借我手中的北府之兵。虽然有我在一天,他便无法造次,只是不可不防。如今,还是可堪大用的。”王恭对桓玄这次的表现不是甚为满意,却给予了肯定。
“谢重一心铲除桓氏,不知老师意下如何?”谢珝又问。
“谢氏一族,本与桓氏多交往,无冤无仇,本不应有此打算。谢重此人自幼孤僻,他寓意何为,不甚知晓。怎么,他又欺辱于你了?有什么事,讲给为师。”见谢珝这样说,王恭从心底就觉得是不是爱徒又被谢重利用了。
“桓氏授封太子洗马之时,谢重曾来与我一晤,以谢氏门楣之托,要我接近桓氏,以图日后大计。彖之不知,如何是好。”谢珝词词句句都带着些委屈。
“彖之莫要受那厮摆布,你与谢氏早无瓜葛,安石当年将你带回时,谢氏族人无一人出面抚养,他老人家重病在床时,将你托付于我,如今,何必为了一个姓氏受他人裹挟。”王恭走到谢珝身侧,摸了摸他的头,以示抚慰。
谢珝眯了眯眼,感受那掌心的温度,四散奔涌,浸透到心底,暖意盎然。想起幼年时,自己被谢安在战场上捡回来,没过多久就被老师带回家抚养,老师家境贫寒,却将自己所居的屋子隔出小小的一间来,照拂于他,百般呵护,儿时,老师也常常这样抚着自己的头,与自己说话。
“彖之在京城之时,可曾访过杏林高手?毕竟是有舌而难言者,不多,可以一试,家中的方老先生时常问起我,你的境况。”王恭盯着谢珝的嘴巴。
“彖之已不做他想了。方先生已是绝世神
可是这美好的柔情,却被拍在自己肩上啪啪做响声打断了。同时快要被打断的还有自己的背。
王恭抱着谢珝,一边感慨着这小娃娃已经这般高了,一边拍着他的背道:“长大了,长大了,彖之现在长成了七尺男儿啊,好,好啊。”言罢才松开了他,顺手替他理了理衣襟。
谢珝被这熊抱松开,退后了一步,躬身一拜,起身后,随即顺势要行大礼,只是他还未跪下一膝,就被王恭掺了起来,热热闹闹的拉进了大营。
军营之中,得知主帅的徒弟前来劳军,皆是欢欣鼓舞,因为大家都知道,王将军这位爱徒,凭借自己在京中卜卦开馆,供养三军将士后勤补给,军将士从都十分敬重,今日得见,定要以酒代茶,痛饮三千盏。
接风宴刚刚酒过三巡,王将军就开始下起了逐客令,不是他不高兴,只是主帅不舍得爱徒被大家你方敬罢我登场,点到即止,就撵走了各方将帅,要与这三年未见的小家伙单独叙谈。
到了内帐,散去了些吵嚷,师徒二人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将以往之事放下,谈谈如今,便摆出笔墨,供谢珝以笔代口。
“彖之有何要事,居然冒险前来,为师甚是担忧。”王恭看着爱徒,露出了慈父般的目光。
“老师不该出兵勤王,这与您大大的不利。”谢珝一躬身,直言不讳的写道。
“为师深知你参透周易六十四卦,有通天之术,只是国计民生,怎能以一己私利,耽误了大事呢?”三年前师徒二人就是在此事上有了争执,今日刚刚见面又旧事重提,王恭有些无奈。
“老师当以自身为重。”谢珝快速的写着。
“此事莫要再提,为师自有道理。三年不见,彖之可好?为何避而不见?身子可好?起坐饮食可还习惯?”王恭有很多问题想问,毕竟一个孩子养大了就飞了,老父亲的心情难以表达。
“都好。老师可安好?”谢珝一笔带过自己的处境,却极为想知道,自己不在的三年,老师是否想念。
“朝中的大事想必你也是清楚的,司马道子专权独断,朝政迟废,民生寂寥,若不是为师如今镇守在外,不知道他要闹得怎样个天翻地覆。另外,各氏族也拥兵自重,待机雄起,可谓是危机四伏。”王恭起身,对着帐外,似有哀叹之色。
“老师自有胸怀大志,应徐徐图之,莫要心急。”谢珝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没用,逆天改命,才是老师所想。
“如今王国宝已死,朝中自会安稳少时,只是我既然与司马道子刀兵相向,他必定不会就此罢手,只怕战事会日趋激烈。建康已不宜久留,你此番就随我回去罢。”王恭不是商议,这就是命令。
“老师准备如何应对?”谢珝想先听听老师的想法,再回答他的提议。
“如今,南郡桓氏与荆州殷氏,皆跃跃欲试,只是他二人羽翼未丰,不足畏惧,此番他二人主动邀约出兵相助,却迟迟未发一兵一卒,就是害怕兵败受牵,如今我军已占得先机,就做个顺水人情,推举他二人,分担朝廷的顾虑也好。”王恭走到战图前,在几处关键的地方点了点。
“如何推举他二人?”谢珝听到老师提起桓玄,心中微微一紧。
“殷氏虽得荆州刺史,却屡次赴任遭拒,王国宝还曾假造调令,使其退出荆州,此战毕,我便上疏,令他回荆州赴任。而桓氏,虽有名望不成气候,随意封赏他去南海做一刺史便可平定一时。”王恭对局势的分析很是透彻。
“桓氏堪用否?”谢珝听闻老师的决定,有些在意,便接着问。
“桓氏一族,野心勃勃,不是久居人下之臣,定是要翻起巨浪的,如今他桓玄肯依附于我,是凭借我手中的北府之兵。虽然有我在一天,他便无法造次,只是不可不防。如今,还是可堪大用的。”王恭对桓玄这次的表现不是甚为满意,却给予了肯定。
“谢重一心铲除桓氏,不知老师意下如何?”谢珝又问。
“谢氏一族,本与桓氏多交往,无冤无仇,本不应有此打算。谢重此人自幼孤僻,他寓意何为,不甚知晓。怎么,他又欺辱于你了?有什么事,讲给为师。”见谢珝这样说,王恭从心底就觉得是不是爱徒又被谢重利用了。
“桓氏授封太子洗马之时,谢重曾来与我一晤,以谢氏门楣之托,要我接近桓氏,以图日后大计。彖之不知,如何是好。”谢珝词词句句都带着些委屈。
“彖之莫要受那厮摆布,你与谢氏早无瓜葛,安石当年将你带回时,谢氏族人无一人出面抚养,他老人家重病在床时,将你托付于我,如今,何必为了一个姓氏受他人裹挟。”王恭走到谢珝身侧,摸了摸他的头,以示抚慰。
谢珝眯了眯眼,感受那掌心的温度,四散奔涌,浸透到心底,暖意盎然。想起幼年时,自己被谢安在战场上捡回来,没过多久就被老师带回家抚养,老师家境贫寒,却将自己所居的屋子隔出小小的一间来,照拂于他,百般呵护,儿时,老师也常常这样抚着自己的头,与自己说话。
“彖之在京城之时,可曾访过杏林高手?毕竟是有舌而难言者,不多,可以一试,家中的方老先生时常问起我,你的境况。”王恭盯着谢珝的嘴巴。
“彖之已不做他想了。方先生已是绝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