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进站,停靠五分钟。方无隅晕在床上辗转反侧,孟希声头也不回地下了车。
他走到出票口询问最快回云城的列车,说是要到今天下午才有。孟希声买了票,把票据仔细地收进口袋。他没离开火车站,一个人坐在门房外的木板长凳上。清晨露水重,何况这还是初春,料峭得很。门房大爷看他人长得不错,不由定睛了一下,请他进来喝口热茶,挡一挡风。
孟希声道谢,捧着热茶看到墙上的挂钟,现在是早上五点五十八分。
看完时间,他才感觉到手腕上有什么东西,抹开袖子,是方无隅的手表,他时常见他戴的那块。他解开表带想还回去,可门房还没出,火车响动起来,哐当哐当地驶出了站头。
他握着那块表,目送列车在眼前消失。
他突然想起那天晚上方无隅冲上来抱住自己的刹那,那个刹那方无隅放弃一切自私自利,只凭本心。
孟希声闭起眼睛,那一幕颠来倒去,不停在脑海里上演,忘都忘不掉。
第11章 几多愁
1935年的初春,方家抵达南京,这座拥有六朝金粉气的古都。
方家到南京后,在颐和路上买了栋三层小洋房。
颐和路是南京著名的公馆区,所住多为富豪,甚至有不少政府官员,因此房价不低。方云深原本不同意住在这里,现在局势不够明朗,大家都是往外卖房子,极少有人往里买房子,还是在这么好的地段买房子,未免太奢侈了。
方老爷一开始也觉不妥,可几房姨太太都住惯了金漆玉瓦,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何况家里人多,房子买太小还真住不下。方老爷被她们磨得不行,最终还是让方云深把那栋洋房买下。
即便是这样好的一栋洋房,都被几房姨太太给嫌弃了个遍。以前方家庭院深深,大家都有自己的院落,走廊花圃,悦人耳目。可如今这洋房虽有三层,也变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出个房门就能撞见,声音响些隔壁也听得一清二楚。这直接导致了姨太太们的摩擦变多,勾心斗角愈演愈烈,方老爷不胜其烦。
方云深来到南京后便接手了南京店面的生意,整天忙碌得不见人影。
至于方无隅,他是闹得最凶的那个。
刚到南京那会儿,方无隅死活要回云城去,被方云深一巴掌打得嘴角流血。从小到大,方云深没碰过他一根手指头,至于方老爷,小时候他还追着方无隅打,可方无隅腿脚快人机灵,方老爷跑不过这小兔崽子,长大以后,方老爷老了,方无隅十七郎当岁的青春少年,方老爷早不是他对手。
方无隅顶着怒火到底还算敬重他哥,没顶撞回去。方云深派了人监视他一举一动,不允许他再胡闹。
可方无隅是什么人,岂是你让他不胡闹他就真的会安分的人。方无隅被他哥派来的跟屁虫跟了半个月,没把人搞个半死就算给他哥留的脸面,最后寻到机会故技重施,一闷棍把人敲晕了事,带上几件换洗衣物,当天便订了一张回云城的火车票,跳上了列车。
然而在坐完一天一夜的火车重新抵达云城后,他竟未找到孟希声。
金大班的班主告诉方无隅,七天前孟希声收到家乡来信,似乎是家中有变,让他尽快还乡。孟希声同爷爷商议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行囊,拜别了班主,乘上火车离开了云城。至于归期,孟希声未定,也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方无隅完全呆住了,紧紧抓着班主的衣袖,哑声问:“他去了哪儿?是北平吗?”
班主看到他瞬间雪白的面孔,惊讶地摇摇头。
孟希声其实并非北平人,家乡灾荒,他一岁半就被父亲爷爷抱着颠沛流离,途径多地,辗转去到北平。没人知道他根蒂何处,中国那么大,尤其现在乱世烟云,到哪里去找一个人。
方无隅回到火车站,在候车长椅上从早坐到晚,列车一波波地停靠,一波波地启程,来去之间不知送走多少人,又归来多少人。直到晚上,方无隅摇摇晃晃地起身,行尸走肉般到出票口买了一张回南京的票。
临发车前,报童斜背麻布单肩包在走廊里吆喝,“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对面座位上两个穿长衫的老学究低声交流“去岁我还在上海淘到一本朝花社的柔石先生在世时所写的诗集绝本,也不知多少遍地读起先生的诗《血在沸》,却还是激动又热泪盈眶,也难怪鲁迅先生说柔石死后,他失掉很好的朋友,中国也失掉很好的青年。”恰巧报童一路高喊着“华北事变”打他们身边而过,七八岁的稚子喊着国难宛如奏着高歌,另一个学究闻之悲怆,冷笑道:“倭寇未除,四海难清,可恨柔石先生没有马革裹尸,竟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他们——”同伴急忙捂住他嘴,吓得仿佛有人在看他们,却只见到对面一个十七八的少年出神地坐着,少年穿一身西服,倚靠在软卧里,仿佛三魂七魄都掉了一半,眼睛空荡荡的,不知在想什么。
列车里议国事的,聊家常的,谁手里的雪茄味飘出,弥漫半个车厢,带孩子的女人用方言骂着,同男人吵起来,管理员过来劝架,又路过几个参军的青年,背着包裹,那样年轻,那样英俊,叫人看到他们身上的军绿制服时都偃息了声量。
这是1935年,深春的南方,阳光极好,四面八方,到时是喧嚣的气息。而方无隅仿佛屏蔽掉了一切,像和别人不在同一个时
他走到出票口询问最快回云城的列车,说是要到今天下午才有。孟希声买了票,把票据仔细地收进口袋。他没离开火车站,一个人坐在门房外的木板长凳上。清晨露水重,何况这还是初春,料峭得很。门房大爷看他人长得不错,不由定睛了一下,请他进来喝口热茶,挡一挡风。
孟希声道谢,捧着热茶看到墙上的挂钟,现在是早上五点五十八分。
看完时间,他才感觉到手腕上有什么东西,抹开袖子,是方无隅的手表,他时常见他戴的那块。他解开表带想还回去,可门房还没出,火车响动起来,哐当哐当地驶出了站头。
他握着那块表,目送列车在眼前消失。
他突然想起那天晚上方无隅冲上来抱住自己的刹那,那个刹那方无隅放弃一切自私自利,只凭本心。
孟希声闭起眼睛,那一幕颠来倒去,不停在脑海里上演,忘都忘不掉。
第11章 几多愁
1935年的初春,方家抵达南京,这座拥有六朝金粉气的古都。
方家到南京后,在颐和路上买了栋三层小洋房。
颐和路是南京著名的公馆区,所住多为富豪,甚至有不少政府官员,因此房价不低。方云深原本不同意住在这里,现在局势不够明朗,大家都是往外卖房子,极少有人往里买房子,还是在这么好的地段买房子,未免太奢侈了。
方老爷一开始也觉不妥,可几房姨太太都住惯了金漆玉瓦,从简入奢易,从奢入俭难,何况家里人多,房子买太小还真住不下。方老爷被她们磨得不行,最终还是让方云深把那栋洋房买下。
即便是这样好的一栋洋房,都被几房姨太太给嫌弃了个遍。以前方家庭院深深,大家都有自己的院落,走廊花圃,悦人耳目。可如今这洋房虽有三层,也变得抬头不见低头见,出个房门就能撞见,声音响些隔壁也听得一清二楚。这直接导致了姨太太们的摩擦变多,勾心斗角愈演愈烈,方老爷不胜其烦。
方云深来到南京后便接手了南京店面的生意,整天忙碌得不见人影。
至于方无隅,他是闹得最凶的那个。
刚到南京那会儿,方无隅死活要回云城去,被方云深一巴掌打得嘴角流血。从小到大,方云深没碰过他一根手指头,至于方老爷,小时候他还追着方无隅打,可方无隅腿脚快人机灵,方老爷跑不过这小兔崽子,长大以后,方老爷老了,方无隅十七郎当岁的青春少年,方老爷早不是他对手。
方无隅顶着怒火到底还算敬重他哥,没顶撞回去。方云深派了人监视他一举一动,不允许他再胡闹。
可方无隅是什么人,岂是你让他不胡闹他就真的会安分的人。方无隅被他哥派来的跟屁虫跟了半个月,没把人搞个半死就算给他哥留的脸面,最后寻到机会故技重施,一闷棍把人敲晕了事,带上几件换洗衣物,当天便订了一张回云城的火车票,跳上了列车。
然而在坐完一天一夜的火车重新抵达云城后,他竟未找到孟希声。
金大班的班主告诉方无隅,七天前孟希声收到家乡来信,似乎是家中有变,让他尽快还乡。孟希声同爷爷商议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行囊,拜别了班主,乘上火车离开了云城。至于归期,孟希声未定,也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方无隅完全呆住了,紧紧抓着班主的衣袖,哑声问:“他去了哪儿?是北平吗?”
班主看到他瞬间雪白的面孔,惊讶地摇摇头。
孟希声其实并非北平人,家乡灾荒,他一岁半就被父亲爷爷抱着颠沛流离,途径多地,辗转去到北平。没人知道他根蒂何处,中国那么大,尤其现在乱世烟云,到哪里去找一个人。
方无隅回到火车站,在候车长椅上从早坐到晚,列车一波波地停靠,一波波地启程,来去之间不知送走多少人,又归来多少人。直到晚上,方无隅摇摇晃晃地起身,行尸走肉般到出票口买了一张回南京的票。
临发车前,报童斜背麻布单肩包在走廊里吆喝,“华北事变!华北事变!”对面座位上两个穿长衫的老学究低声交流“去岁我还在上海淘到一本朝花社的柔石先生在世时所写的诗集绝本,也不知多少遍地读起先生的诗《血在沸》,却还是激动又热泪盈眶,也难怪鲁迅先生说柔石死后,他失掉很好的朋友,中国也失掉很好的青年。”恰巧报童一路高喊着“华北事变”打他们身边而过,七八岁的稚子喊着国难宛如奏着高歌,另一个学究闻之悲怆,冷笑道:“倭寇未除,四海难清,可恨柔石先生没有马革裹尸,竟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他们——”同伴急忙捂住他嘴,吓得仿佛有人在看他们,却只见到对面一个十七八的少年出神地坐着,少年穿一身西服,倚靠在软卧里,仿佛三魂七魄都掉了一半,眼睛空荡荡的,不知在想什么。
列车里议国事的,聊家常的,谁手里的雪茄味飘出,弥漫半个车厢,带孩子的女人用方言骂着,同男人吵起来,管理员过来劝架,又路过几个参军的青年,背着包裹,那样年轻,那样英俊,叫人看到他们身上的军绿制服时都偃息了声量。
这是1935年,深春的南方,阳光极好,四面八方,到时是喧嚣的气息。而方无隅仿佛屏蔽掉了一切,像和别人不在同一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