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头,正是圣玛丽医院的院长,听说这几位东方人是来当地提供医疗支援的中国人时,他热情的与陈以筱和钟诚握手。当来到近前看到一个男人关切的守护在病床前时,老院长颇为感概,在说明自己就是最初遇到安华的人后,便向二人讲述起那天的经过。
一年前当地正是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对峙的焦点,各类武装冲突频发,一天下午在他驾车返回圣玛丽医院的途中,在距离医院还有一百公里的地方忽然发现前方道路护栏被冲破的痕迹。由于那处道路崎岖事故多发,出于医护者本能他忙下车查看是否有人受伤,走近后才发现在下方一处突出的崖角有人正浑身是血躺在那里。
由于悬崖太深看不到底部,他猜想这个男人应该是在车冲破护栏翻下去的瞬间被甩了出来才幸免于难。确认这个受伤的男人尚存一丝气息,他便忙将伤者带回医院,经过几天的抢救才让人脱离生命危险。但由于头部受重伤,人一直昏迷不醒,又没能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在院方联系过几个大使馆也没有匹配到任何国家的失踪者信息后,只能将这个男人先安置在医院里。
钟诚在向院长表示诚挚感谢后,忙把事情经过翻译给陈以筱听,接着便颇为悔恨的说:“那时因为找到了车内所有同事的血迹和遗物,从没想有人会活下来,大使馆也没按照失踪人员登记医疗队员的信息……”
陈以筱拍了拍钟诚肩膀让他不必自责愧疚,即便他和父母曾一心期盼安华能有天回来,又怎么会想到这个弟弟竟身不由己的一直昏迷在这里。
院长信奉天主教,笃信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让他遇到自有圣母的安排,不过接着便对钟诚说出了陈安华目前不容乐观的情况,“还好你们来了,几天前起这个人的情况开始不稳定,有器官衰竭的症状,这里条件有限能帮他的不多了,最好可以转到更好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钟诚担忧的说出这句话后,就见刚刚一直背身沉默聆听的易骁终于慢慢撑起身,低沉沙哑着说:“我去打个电话。”
病房外,易骁目不转睛的盯着躺在床上面色惨白的安华,生怕一个转身那个人又会消失不见,而当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抑制不住的眼泪再次肆虐而出,隔着千里易骁只对电话那头哽咽说出一句:“爸……你帮帮我……”
……
☆、第 43 章
中国第九批赴非维和部队和医疗分队近日结束维和任务,乘包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就在陆军某军团领导为归国战士举行欢迎仪式的同时,几名特殊的乘客从一处隐蔽通道秘密离开,由医疗专车护送,直奔全国最顶级的部队医院。
被送进来的是一名特殊的病人,从初步检查结果来看,病人由于头部受到重创,有淤血残块压迫脑室因而导致长期昏迷,经多方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身体基本机能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得以恢复,但如果想让病人醒来,再次进行开颅手术是唯一的方法。
而在将这个结果通知同行来的家属后,家属间的意见却产生了明显分歧,其中年长的那位认为,如果手术是能让病人醒来的唯一机会,即便存在风险也值得一试,而年纪较轻却神志恍惚的那个人却无论如何都坚持拒绝。
在双方僵持良久后,年纪略长的那人慢慢走到另一个始终低首垂目的人面前劝说道:“我知道你怕什么,我也一样,但对安华自己来说,与其这样无知无觉的痛苦躺一辈子,我相信他一定愿意试一试,我是他大哥,我要替他做这个决定……”
手术进行了整整八小时,当护士推着病人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刹,主刀医生们也都松了一口气,毕竟这是接到上级命令要特殊照顾的一个病患。看了看近乎扑到病床前的那位眼睛通红的家属,医生忙摘下口罩走到另一位相对镇定的家属面前说:“手术很顺利,脑中淤血已经清除,再过几天观察期没什么风险就算稳定下来了,但能不能醒来、多久才能醒来,就要看病人自己的意志了。”
……
过了两周,在拆掉安华头上的纱布后,陈以筱才敢把父母带到医院来。
那天,当陈家父母颤抖的走进病房,当那个总是笑容满面像个孩子似的母亲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时,她被搀扶着才能来到床边,而后泣不成声的拉着安华的手一直喃喃说:“安华,妈妈来了,妈妈来了……你在外面吃苦了吧……妈以后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你……”
一向镇定克制的老陈也不禁老泪纵横,他蹒跚走到病床前,低头看着一年多未见如今却已判若两人的小儿子,抽泣着伸出手捏捏安华消瘦的胳膊,哽咽地只能说出一句话:“能回来就好……”
看着悲喜交加的父母,陈以筱不免低头擦拭下潮湿的眼眶,两周前强作镇定的签下那张知情同意书时,他怎样也克制不住双手的颤抖,即便知道这么做是正确的,但仍旧怕这会成为一辈子最无法挽回的决定。这期间只有陈雪知道真相,陈以筱并没有把安华幸运生还并回国就医的事情告诉父母,因为一旦安华手术不顺利,必将给二老再一次沉重的打击,作为长子陈以筱只能独自承受这份煎熬,直到安华已经彻底稳定下来,他才敢把这个震惊的消息告知两位老人。
而当他抬起头时,就见到易骁一动不动的站
一年前当地正是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对峙的焦点,各类武装冲突频发,一天下午在他驾车返回圣玛丽医院的途中,在距离医院还有一百公里的地方忽然发现前方道路护栏被冲破的痕迹。由于那处道路崎岖事故多发,出于医护者本能他忙下车查看是否有人受伤,走近后才发现在下方一处突出的崖角有人正浑身是血躺在那里。
由于悬崖太深看不到底部,他猜想这个男人应该是在车冲破护栏翻下去的瞬间被甩了出来才幸免于难。确认这个受伤的男人尚存一丝气息,他便忙将伤者带回医院,经过几天的抢救才让人脱离生命危险。但由于头部受重伤,人一直昏迷不醒,又没能在这个男人身上找到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在院方联系过几个大使馆也没有匹配到任何国家的失踪者信息后,只能将这个男人先安置在医院里。
钟诚在向院长表示诚挚感谢后,忙把事情经过翻译给陈以筱听,接着便颇为悔恨的说:“那时因为找到了车内所有同事的血迹和遗物,从没想有人会活下来,大使馆也没按照失踪人员登记医疗队员的信息……”
陈以筱拍了拍钟诚肩膀让他不必自责愧疚,即便他和父母曾一心期盼安华能有天回来,又怎么会想到这个弟弟竟身不由己的一直昏迷在这里。
院长信奉天主教,笃信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让他遇到自有圣母的安排,不过接着便对钟诚说出了陈安华目前不容乐观的情况,“还好你们来了,几天前起这个人的情况开始不稳定,有器官衰竭的症状,这里条件有限能帮他的不多了,最好可以转到更好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钟诚担忧的说出这句话后,就见刚刚一直背身沉默聆听的易骁终于慢慢撑起身,低沉沙哑着说:“我去打个电话。”
病房外,易骁目不转睛的盯着躺在床上面色惨白的安华,生怕一个转身那个人又会消失不见,而当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抑制不住的眼泪再次肆虐而出,隔着千里易骁只对电话那头哽咽说出一句:“爸……你帮帮我……”
……
☆、第 43 章
中国第九批赴非维和部队和医疗分队近日结束维和任务,乘包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就在陆军某军团领导为归国战士举行欢迎仪式的同时,几名特殊的乘客从一处隐蔽通道秘密离开,由医疗专车护送,直奔全国最顶级的部队医院。
被送进来的是一名特殊的病人,从初步检查结果来看,病人由于头部受到重创,有淤血残块压迫脑室因而导致长期昏迷,经多方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身体基本机能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和其他辅助治疗得以恢复,但如果想让病人醒来,再次进行开颅手术是唯一的方法。
而在将这个结果通知同行来的家属后,家属间的意见却产生了明显分歧,其中年长的那位认为,如果手术是能让病人醒来的唯一机会,即便存在风险也值得一试,而年纪较轻却神志恍惚的那个人却无论如何都坚持拒绝。
在双方僵持良久后,年纪略长的那人慢慢走到另一个始终低首垂目的人面前劝说道:“我知道你怕什么,我也一样,但对安华自己来说,与其这样无知无觉的痛苦躺一辈子,我相信他一定愿意试一试,我是他大哥,我要替他做这个决定……”
手术进行了整整八小时,当护士推着病人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刹,主刀医生们也都松了一口气,毕竟这是接到上级命令要特殊照顾的一个病患。看了看近乎扑到病床前的那位眼睛通红的家属,医生忙摘下口罩走到另一位相对镇定的家属面前说:“手术很顺利,脑中淤血已经清除,再过几天观察期没什么风险就算稳定下来了,但能不能醒来、多久才能醒来,就要看病人自己的意志了。”
……
过了两周,在拆掉安华头上的纱布后,陈以筱才敢把父母带到医院来。
那天,当陈家父母颤抖的走进病房,当那个总是笑容满面像个孩子似的母亲看见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时,她被搀扶着才能来到床边,而后泣不成声的拉着安华的手一直喃喃说:“安华,妈妈来了,妈妈来了……你在外面吃苦了吧……妈以后会一直在身边陪着你……”
一向镇定克制的老陈也不禁老泪纵横,他蹒跚走到病床前,低头看着一年多未见如今却已判若两人的小儿子,抽泣着伸出手捏捏安华消瘦的胳膊,哽咽地只能说出一句话:“能回来就好……”
看着悲喜交加的父母,陈以筱不免低头擦拭下潮湿的眼眶,两周前强作镇定的签下那张知情同意书时,他怎样也克制不住双手的颤抖,即便知道这么做是正确的,但仍旧怕这会成为一辈子最无法挽回的决定。这期间只有陈雪知道真相,陈以筱并没有把安华幸运生还并回国就医的事情告诉父母,因为一旦安华手术不顺利,必将给二老再一次沉重的打击,作为长子陈以筱只能独自承受这份煎熬,直到安华已经彻底稳定下来,他才敢把这个震惊的消息告知两位老人。
而当他抬起头时,就见到易骁一动不动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