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落幕。
许是方才那出戏才过于悲情,戏台便重新上演了一出闹腾的喜剧,气氛很快又欢快起来。说是人生如戏,苦也快、忘也快、笑也快。
班主说崔二爷有赏,戏子们还未卸下浓妆,就赶忙去了厢房,月白自然也在其中。
人精们好奇小脑瓜不怕死的又重新抬起来了,这……这可是比戏台更好看的戏啊!众人让那些戏子抬起头来,见他们还没有卸装妆,便说让夏三打量打量他们的身段,完全是一副死猪怕开水烫,临死前还想看最后一出戏的样子。
夏三凭着直觉说,这里面那个演旦角的身段最好,但还少些火候。夏三少爷还说,他见过比旦角身段更好的人。
月华灼灼,世家之间的聚会都是无聊了,聊来聊去都是名利场的故事。这时候夏家场面上的事还是他爹在管,连他大哥都插不得手。没人会注意聚会上溜走了一个半大孩子,小时候的夏三公子要比现在调皮的多,他就跟在仆人的身后,悄悄的把别人家的后花园逛了一圈,还仗着一张好皮囊混的不少新奇的玩意。
夏三小公子踏着一路的月光,手中还抱着不少玩意,打算在聚会散场前回去。这时候,他听见远方传来咿咿呀呀的声调,戏子?
夏府是诗书世家,往日里对小辈的教育的非常的严格,别说出去玩了,他们连先生的留下的功课都是熬着夜写完的,再说了夏府的一向是以清高出名的,又怎么让小孩子去接触下九流的人。长大后的夏三公子不爱看戏,自然是原因的,整个夏府里,爱听戏的就是他二哥,可二哥打量着他年龄还小,偷去戏院的时候,根本不愿意带着他。
今日崔府确实是搭了戏台,可夏三因为宴会的缘故不用上学,便在床上多赖了几个小时,完美的错过戏。
那是一个少年,年数与他相近,身着白衣。院子里清清冷冷的没有伴奏,风声成歌,月辉成灯,照亮了挥舞着水袖。那人水袖一挥,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卸去了屋内的那些浮华,无需外物,自有格调。蝉鸣、风声在那一刻,夏三所有的听觉都被这月下独舞切断了,他的眼中只剩那个身影勾人魂魄。
他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一颦一笑,灵性、身段统统都化为一个美字,他突然懂得为什么二哥会沉迷那些戏子了,若是眼前人开口,他便是连这条命都愿意给他。
他知道,那个少年谁也抢不走,他从来也不稀罕那些子外物,而他有幸能在崔林的前半生时光中融入自已。
外面的人都在猜测,这些情人多多少少与夏三相似,哪里是像他呢?崔林那么自恋的人,看那些人,其实从来看的都是自已,为了苏江城抛弃的自我,这个人终是舍不得。
第5章
苏江城有个戏台,直到今天还一样牢固,但岁月还是在木头上留下痕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便是苏江城,也没有闲暇的时光开台看戏了。大家都在奔波于生机,休闲这玩意,慢慢变得奢侈。等待战争平息后,苏江城的人有空了,慢慢要拾回以前的传统与记忆,人们被战争磨灭的太痛,需要从老一辈习惯中获得自信。
于是人们重新开始正视这个戏台,刚刚搬来苏江城的居民惊叹它的做工,好奇它的来历。当年的苏江城谁有这个财力,建造这个戏台呢?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有好事的人,在细枝末节上,挖出一些边角说:这戏台啊,是当年驻守在苏江城的将军为博唱戏美人一笑建的。众人皆是惊呼,还有这等痴情郎儿。
他们向老一辈的求证,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他们苏江城又能得到一个传说。其实这事倒是不难知道,即便是战乱,那衙门里还是保存有苏江城的地方志,但是人们不愿意,去翻那冷冰冰的史书就显得这个故事不浪漫了。
城隍庙底下的老头似乎就是本地人,在战乱的时候还是留在城里,没有离开。恰如当时说书摊,大家伙又把老人团团围住,只是可惜那颗老树还是死在了岁月之中,繁华不再。
谁知老人吸了一口旱烟道:别尽听那些说书人胡说,这戏台是当年崔将军为夫人建的,那里来的戏子啊,那个时候所有的感情都在经历年代的洗礼,这是一个太长太长的故事了,也没有戏本里面的精彩,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听的,你们说想听?那老夫倒是可以挑一些讲讲,不过可没有说书的讲的有趣。
那么当年是怎么回事呢?
夏三和崔林谈崩了,打那天起,崔二爷在戏院所有预位都被取消,夏三不再允许崔林再进戏院半步。崔林说要请夏三看戏,便花钱让人建了一个大戏台,陪着夏三看了好些戏。如今崔家所建起的戏台也放弃管理,这戏台也就成了公家的东西,既然没有人要,那它就是公家的。
那天下午他和崔林合力把书房全砸了,崔林但凡摔了一个黑釉盏,那么墙角的青花瓷就不能留下全尸。那些外物光滑美丽外表被他们撕裂成了废物,夏三被气的浑身发抖,修养,礼仪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他死死地盯着崔林,正打算着找个机会一口气咬死他,省得他日战场马革裹尸,死在今天还能留个体面。他也想不通自已还要生什么气,大概是已经被气上了头。
傅芝正在去请崔老夫人,管家在门
许是方才那出戏才过于悲情,戏台便重新上演了一出闹腾的喜剧,气氛很快又欢快起来。说是人生如戏,苦也快、忘也快、笑也快。
班主说崔二爷有赏,戏子们还未卸下浓妆,就赶忙去了厢房,月白自然也在其中。
人精们好奇小脑瓜不怕死的又重新抬起来了,这……这可是比戏台更好看的戏啊!众人让那些戏子抬起头来,见他们还没有卸装妆,便说让夏三打量打量他们的身段,完全是一副死猪怕开水烫,临死前还想看最后一出戏的样子。
夏三凭着直觉说,这里面那个演旦角的身段最好,但还少些火候。夏三少爷还说,他见过比旦角身段更好的人。
月华灼灼,世家之间的聚会都是无聊了,聊来聊去都是名利场的故事。这时候夏家场面上的事还是他爹在管,连他大哥都插不得手。没人会注意聚会上溜走了一个半大孩子,小时候的夏三公子要比现在调皮的多,他就跟在仆人的身后,悄悄的把别人家的后花园逛了一圈,还仗着一张好皮囊混的不少新奇的玩意。
夏三小公子踏着一路的月光,手中还抱着不少玩意,打算在聚会散场前回去。这时候,他听见远方传来咿咿呀呀的声调,戏子?
夏府是诗书世家,往日里对小辈的教育的非常的严格,别说出去玩了,他们连先生的留下的功课都是熬着夜写完的,再说了夏府的一向是以清高出名的,又怎么让小孩子去接触下九流的人。长大后的夏三公子不爱看戏,自然是原因的,整个夏府里,爱听戏的就是他二哥,可二哥打量着他年龄还小,偷去戏院的时候,根本不愿意带着他。
今日崔府确实是搭了戏台,可夏三因为宴会的缘故不用上学,便在床上多赖了几个小时,完美的错过戏。
那是一个少年,年数与他相近,身着白衣。院子里清清冷冷的没有伴奏,风声成歌,月辉成灯,照亮了挥舞着水袖。那人水袖一挥,形成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卸去了屋内的那些浮华,无需外物,自有格调。蝉鸣、风声在那一刻,夏三所有的听觉都被这月下独舞切断了,他的眼中只剩那个身影勾人魂魄。
他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一颦一笑,灵性、身段统统都化为一个美字,他突然懂得为什么二哥会沉迷那些戏子了,若是眼前人开口,他便是连这条命都愿意给他。
他知道,那个少年谁也抢不走,他从来也不稀罕那些子外物,而他有幸能在崔林的前半生时光中融入自已。
外面的人都在猜测,这些情人多多少少与夏三相似,哪里是像他呢?崔林那么自恋的人,看那些人,其实从来看的都是自已,为了苏江城抛弃的自我,这个人终是舍不得。
第5章
苏江城有个戏台,直到今天还一样牢固,但岁月还是在木头上留下痕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便是苏江城,也没有闲暇的时光开台看戏了。大家都在奔波于生机,休闲这玩意,慢慢变得奢侈。等待战争平息后,苏江城的人有空了,慢慢要拾回以前的传统与记忆,人们被战争磨灭的太痛,需要从老一辈习惯中获得自信。
于是人们重新开始正视这个戏台,刚刚搬来苏江城的居民惊叹它的做工,好奇它的来历。当年的苏江城谁有这个财力,建造这个戏台呢?
最`新`沷`怖`网 6j6j6j.康~姆
最`新`沷`怖`网 6j6j6j.℃.〇.Μ
有好事的人,在细枝末节上,挖出一些边角说:这戏台啊,是当年驻守在苏江城的将军为博唱戏美人一笑建的。众人皆是惊呼,还有这等痴情郎儿。
他们向老一辈的求证,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他们苏江城又能得到一个传说。其实这事倒是不难知道,即便是战乱,那衙门里还是保存有苏江城的地方志,但是人们不愿意,去翻那冷冰冰的史书就显得这个故事不浪漫了。
城隍庙底下的老头似乎就是本地人,在战乱的时候还是留在城里,没有离开。恰如当时说书摊,大家伙又把老人团团围住,只是可惜那颗老树还是死在了岁月之中,繁华不再。
谁知老人吸了一口旱烟道:别尽听那些说书人胡说,这戏台是当年崔将军为夫人建的,那里来的戏子啊,那个时候所有的感情都在经历年代的洗礼,这是一个太长太长的故事了,也没有戏本里面的精彩,自然也没有什么好听的,你们说想听?那老夫倒是可以挑一些讲讲,不过可没有说书的讲的有趣。
那么当年是怎么回事呢?
夏三和崔林谈崩了,打那天起,崔二爷在戏院所有预位都被取消,夏三不再允许崔林再进戏院半步。崔林说要请夏三看戏,便花钱让人建了一个大戏台,陪着夏三看了好些戏。如今崔家所建起的戏台也放弃管理,这戏台也就成了公家的东西,既然没有人要,那它就是公家的。
那天下午他和崔林合力把书房全砸了,崔林但凡摔了一个黑釉盏,那么墙角的青花瓷就不能留下全尸。那些外物光滑美丽外表被他们撕裂成了废物,夏三被气的浑身发抖,修养,礼仪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他死死地盯着崔林,正打算着找个机会一口气咬死他,省得他日战场马革裹尸,死在今天还能留个体面。他也想不通自已还要生什么气,大概是已经被气上了头。
傅芝正在去请崔老夫人,管家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