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帝皱眉,看向在一旁暗笑的朱启明,问道:“明儿,你如何看?”
朱启明自然要保住黄林之,便道:“儿臣以为此事还有诸多疑点,不如让大理寺卿再查一查,以免冤枉了黄大人。”
“如今在行宫中,诸事不便,先将黄林之收押,过阵子回京了再查。”宏治帝道。
门口的侍卫提剑上前,正要将人带走,黄林之抬眼看见朱启明阴冷的目光,心中骇然,挣开侍卫的双手,跪下磕头:“陛下,陛下饶命啊!”
“将人带下去。”朱启明道。他看出黄林之不敢提及自己,心中的大石也落了下来,等黄林之入狱,他便可悄无声息将人处理掉,永除后患。
侍卫得令,再次朝着黄林之伸手,忽然一道声音打断了他们的动作:“等等!”
几人循声而去,正是莫厌迟。
莫厌迟身着一袭华贵常服,背着光看不起表情,却从他的步伐不难看出,这人已经成长成了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了。
“你怎么来了?”朱启明不悦,又有些不好的感觉。
莫厌迟朝宏治帝行礼,道:“儿臣来给父皇请安,顺便告诉父皇一件事。”
“什么事?”宏治帝摆摆手让人起身。
莫厌迟从袖中掏出一物,交给宏治帝,道:“有人给了儿臣这封信,事关黄大人之事,儿臣不敢隐瞒,急忙送来。”
宏治帝接过书信,这才看了几眼,便拍桌怒道:“黄林之!望乡台发生如此严重的蝗灾为何不上报!”
黄林之身子一颤,不明白宏治帝所说的话。
莫厌迟道:“想必黄大人知道消息后急于救百姓于水深火热,这才忘记上报的吧。黄大人,你说是不是?”
“臣……臣……”黄林之不敢乱说话。
“父皇,望乡台乃是儿臣的故里,黄大人一举儿臣感激不尽,还请父皇看在他是心系百姓的份上,饶他一次吧。”莫厌迟道。
宏治帝探究地看了看两人,不置可否,半晌才道:“朕会派人去望乡台查证,若是属实,他死罪可免,倘若有半分虚假,迟儿,你也要担负起包庇罪臣的罪责。”
“是,儿臣知晓。”莫厌迟不卑不亢,坚定的模样倒有几分可信。
第32章 阴谋算计(四)
莫厌迟以身作保,黄林之不多言谢,却将这份恩情放在了心上,比起朱启明的卸磨杀驴,莫厌迟更让人信服,愿意全心全意追随。
黄林之事情未有定夺,宏治帝便让大理寺将之关押起来,不让接触他人,以免向外传递消息。莫厌迟怕朱启明再次杀人灭口,派了不少人看守,一丝机会都不曾给他。
朱启明恨得牙牙痒,黄林之被莫厌迟收买,自己的秘密便成了把柄,随时都可能被莫厌迟咬上一口,摔入万丈深渊。
偏偏闹蝗灾的地方是望乡台,莫厌迟出面说情合乎情理,若换做朱启明倒是显得别有居心。
望乡台离京城来回也要一个月余,虽有官员早前有提及此事,宏治帝也曾派人去治理,只是事情关乎到工部贪墨以及莫厌迟的名誉,宏治帝不得不谨慎而为,再次查证。
此次茗凉宫之行先是没了个秦会岚,后又闹出贪墨的事情来,宏治帝连避暑赏玩、给皇子选妃的心思都散得干净,没几日便下令回京。
行宫人多口杂,藏不住秘密,众人都知道回程的原因,自然不敢多言,收拾收拾便又踏上来时的路。
回到京中,官员鸡鸣而起,披上朝服,日复一日拿着可观的俸禄,做着重复的事务,闺阁少女架起女红架,挑针穿线,望着四角的天期待婚嫁后的日子。
一切回归到原点,茗凉宫一行于很多人而言不过黄粱一梦,回想起来如痴如醉,渴望再梦一场,而于个别人而言却是充满阴谋杀戮的噩梦,循环往复,无法苏醒。
朱启明便是如此。
不论是秦会岚还是江婉,明明是为人称道的才子,成了他的幕僚后却不甚出色,几乎泯然众人,还不如殿试前来得顺利。说到底,其实还是要归于一个卫灵将,只要卫灵将在,朱启明便难以取胜。
回到京中,朱启明便修身养心,安静了许久,一放面又叮嘱手下人提防着莫厌迟,不让他钻了空子。朱启明一旦沉寂,大皇子党也不如以前活络,莫厌迟在朝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这日,下完朝,朱启明正打算回府,跟在静贵妃身边的宫人跑来传唤,说静贵妃有急事找他。
朱启明偶尔也会去请安,这几日专注于莫厌迟的事,竟将请安一事抛在了脑后,思及此,朱启明便跟在宫人身后去了九鸾殿。
刚到殿前,朱启明便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对劲,九鸾殿的人似乎少了不少。
“殿下,娘娘在里面等很久了。”宫人提醒道。
朱启明不及多思,推门而入,出乎意料的是殿中除了静贵妃外,还有一人静静站在她的身旁,目光傲慢,居高临下地看着自己。
“母妃,唤儿臣来有什么急事?”那人跟静贵妃比肩,举止尤为亲昵,从身着打扮来看显然不是宫中人,朱启明警铃打响,瞪着那人。
静贵妃眉眼的笑意掩都掩不住,只是这份情谊是给身边人的,再看向朱启明时眸中带了冷意。她道:“明儿,最近是怎么回事?”
“儿臣无能。”朱启明不欲多辨。
静贵妃蹙眉,若不是顾及身边的人,只怕她此时早就出口责骂了。
站在静
朱启明自然要保住黄林之,便道:“儿臣以为此事还有诸多疑点,不如让大理寺卿再查一查,以免冤枉了黄大人。”
“如今在行宫中,诸事不便,先将黄林之收押,过阵子回京了再查。”宏治帝道。
门口的侍卫提剑上前,正要将人带走,黄林之抬眼看见朱启明阴冷的目光,心中骇然,挣开侍卫的双手,跪下磕头:“陛下,陛下饶命啊!”
“将人带下去。”朱启明道。他看出黄林之不敢提及自己,心中的大石也落了下来,等黄林之入狱,他便可悄无声息将人处理掉,永除后患。
侍卫得令,再次朝着黄林之伸手,忽然一道声音打断了他们的动作:“等等!”
几人循声而去,正是莫厌迟。
莫厌迟身着一袭华贵常服,背着光看不起表情,却从他的步伐不难看出,这人已经成长成了一个独当一面的人了。
“你怎么来了?”朱启明不悦,又有些不好的感觉。
莫厌迟朝宏治帝行礼,道:“儿臣来给父皇请安,顺便告诉父皇一件事。”
“什么事?”宏治帝摆摆手让人起身。
莫厌迟从袖中掏出一物,交给宏治帝,道:“有人给了儿臣这封信,事关黄大人之事,儿臣不敢隐瞒,急忙送来。”
宏治帝接过书信,这才看了几眼,便拍桌怒道:“黄林之!望乡台发生如此严重的蝗灾为何不上报!”
黄林之身子一颤,不明白宏治帝所说的话。
莫厌迟道:“想必黄大人知道消息后急于救百姓于水深火热,这才忘记上报的吧。黄大人,你说是不是?”
“臣……臣……”黄林之不敢乱说话。
“父皇,望乡台乃是儿臣的故里,黄大人一举儿臣感激不尽,还请父皇看在他是心系百姓的份上,饶他一次吧。”莫厌迟道。
宏治帝探究地看了看两人,不置可否,半晌才道:“朕会派人去望乡台查证,若是属实,他死罪可免,倘若有半分虚假,迟儿,你也要担负起包庇罪臣的罪责。”
“是,儿臣知晓。”莫厌迟不卑不亢,坚定的模样倒有几分可信。
第32章 阴谋算计(四)
莫厌迟以身作保,黄林之不多言谢,却将这份恩情放在了心上,比起朱启明的卸磨杀驴,莫厌迟更让人信服,愿意全心全意追随。
黄林之事情未有定夺,宏治帝便让大理寺将之关押起来,不让接触他人,以免向外传递消息。莫厌迟怕朱启明再次杀人灭口,派了不少人看守,一丝机会都不曾给他。
朱启明恨得牙牙痒,黄林之被莫厌迟收买,自己的秘密便成了把柄,随时都可能被莫厌迟咬上一口,摔入万丈深渊。
偏偏闹蝗灾的地方是望乡台,莫厌迟出面说情合乎情理,若换做朱启明倒是显得别有居心。
望乡台离京城来回也要一个月余,虽有官员早前有提及此事,宏治帝也曾派人去治理,只是事情关乎到工部贪墨以及莫厌迟的名誉,宏治帝不得不谨慎而为,再次查证。
此次茗凉宫之行先是没了个秦会岚,后又闹出贪墨的事情来,宏治帝连避暑赏玩、给皇子选妃的心思都散得干净,没几日便下令回京。
行宫人多口杂,藏不住秘密,众人都知道回程的原因,自然不敢多言,收拾收拾便又踏上来时的路。
回到京中,官员鸡鸣而起,披上朝服,日复一日拿着可观的俸禄,做着重复的事务,闺阁少女架起女红架,挑针穿线,望着四角的天期待婚嫁后的日子。
一切回归到原点,茗凉宫一行于很多人而言不过黄粱一梦,回想起来如痴如醉,渴望再梦一场,而于个别人而言却是充满阴谋杀戮的噩梦,循环往复,无法苏醒。
朱启明便是如此。
不论是秦会岚还是江婉,明明是为人称道的才子,成了他的幕僚后却不甚出色,几乎泯然众人,还不如殿试前来得顺利。说到底,其实还是要归于一个卫灵将,只要卫灵将在,朱启明便难以取胜。
回到京中,朱启明便修身养心,安静了许久,一放面又叮嘱手下人提防着莫厌迟,不让他钻了空子。朱启明一旦沉寂,大皇子党也不如以前活络,莫厌迟在朝中的地位愈发稳固。
这日,下完朝,朱启明正打算回府,跟在静贵妃身边的宫人跑来传唤,说静贵妃有急事找他。
朱启明偶尔也会去请安,这几日专注于莫厌迟的事,竟将请安一事抛在了脑后,思及此,朱启明便跟在宫人身后去了九鸾殿。
刚到殿前,朱启明便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对劲,九鸾殿的人似乎少了不少。
“殿下,娘娘在里面等很久了。”宫人提醒道。
朱启明不及多思,推门而入,出乎意料的是殿中除了静贵妃外,还有一人静静站在她的身旁,目光傲慢,居高临下地看着自己。
“母妃,唤儿臣来有什么急事?”那人跟静贵妃比肩,举止尤为亲昵,从身着打扮来看显然不是宫中人,朱启明警铃打响,瞪着那人。
静贵妃眉眼的笑意掩都掩不住,只是这份情谊是给身边人的,再看向朱启明时眸中带了冷意。她道:“明儿,最近是怎么回事?”
“儿臣无能。”朱启明不欲多辨。
静贵妃蹙眉,若不是顾及身边的人,只怕她此时早就出口责骂了。
站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