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这段时间都不带他玩了。
林方旭听他抱怨玩后,留人吃了午饭,才送他出门,临上马前,姜世武才一拍脑门,从怀里拿了个荷包出来,一脸庆幸道:“瞧我……!差点忘记了,姆父最近在逼着小云做女红,这个荷包是他亲手做的,我出门时,他让我带来给你。”
林方旭接过荷包,差点脱口大骂,尽说些无聊的八卦废话,这么重要的事你却居然差点忘记了!真是个靠不住的家伙啊!
巴掌大的荷包,用靛蓝色绸缎做的底,上面绣着红色的并蒂莲?也有可能是牡丹花?当然这么一大朵肯定不是梅花、桃花之类的,也不可能是鸳鸯、白鹤这些活物,总之,不管是什么,反正好看得很。
林方旭珍而重之地将荷包收了起来,想想又让林方远找人打个络子准备挂在腰间时,却不知江南各地是如何的暗潮汹涌。
商仲淹师徒两人该串联都已经联系过了,志同道合的人大部份都一拍即合,但也有少部分似乎有些犹豫,动作太大,也让其他人隐隐察觉到了一些情况,只是并不明了。
就在这暗潮涌动,危机四起时,许昭有些犹豫道:“恩师,您说我要不要给旭哥儿捎个信去,他现在是中书舍人,到时也好帮忙周旋一二。”
商仲淹好笑道:“现在这当口,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你放心好了,你那个徒弟可比你滑头多了,不用说,他也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第六十五章
拇指坡上的普通茶苗已经长成, 林方勤现在也不用四处收鲜叶, 少了一些奔波, 只是找人采摘的时候需要花些功夫,全家人出动不说, 还要注意雇佣的人不能四处乱窜。
等忙完秋茶的制作后, 县城里的收粮官也到了林家村。
比起其它地方,林家村因为有河从村中穿过, 粮食收成倒没有受多大影响,但作为常在外面跑动的人来说, 林方勤自然知道林家村以外的地方是个什么景象, 今年一亩良田,怕是收不了几斗稻谷了。
大魏朝赋税并不高, 经过几次调整后,到现在,朝廷规定的赋税大约是三十税一, 一年交两次, 夏天麦子成熟的时候收一次,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再收一次。
风调雨顺的时候, 哪怕是最贫瘠的土地,一亩最少也有一石的收成, 像林家村那种沿河的肥沃良田, 每年收三石稻谷是常有的事。
按照朝廷三十税一的标准,三十亩地征收一亩的粮食,上等地一般按照两石二斗粮食的标准手收, 下等地按照八斗的标准,新开的荒地、山间的坡地、养鱼的水塘等又是另外的算法。
但不管怎么算,总得来说,若真的只按照朝廷规定的标准交税,那委实算不上多,百姓不说家家富足,但只要勤快辛苦一点,家有余粮还是容易办到的,可惜就林方勤所看到,所听到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
南北刚统一时,朝堂北方士族势力庞大,江南等地前两年还能三十税一,但随着南方世家渐渐步入朝堂后,土地兼并、隐田隐户等问题也不再遮掩。
一年年下来,普通百姓除了朝廷赋税外,每年还会有许多加饷和分摊,到先帝晚年时期更是越演越烈。
就五仪县一地来说,先帝病重的那两年,杂七杂八的各种税交下来,地里的产出甚至要少上一半还多,直到当今圣上登基后,才慢慢有所好转。到李县令在任时,每年差不多是十五税一的样子,比起杭州、金华那些世家扎堆,十税一,甚至八税一的地方要好很多了。
勤劳一点的农户,若是风调雨顺,再加上没病没灾,每年即使多交这么些杂税,除了年底没什么结余外,倒是还能每天三餐都吃得上杂粮饭,偶尔还能买半斤肉,全家人打个牙祭。
但就今年这样的产量,地少一点的人家怕是只能顿顿喝稀粥,勉强混个水饱,只要不饿死人,家里不减丁便是天大的幸运了。
但林方勤知道,现实情况怕并没有这么美好,粮食减产了,税收必定是要提高的。隐田隐户多,普通百姓十亩地交一亩地的税,才能凑够朝廷赋税,那现在呢?
今年一亩地的产量还没有去年半亩多,遵照江南赋税的潜规则,林方勤觉怕是五仪县都要改成八税一,甚至更多了。
林家今年是不用交税的,原因是他家小弟挣气,林家现在也算是官宦之家了,属于特权阶级,但即使如此,林方勤也不能安心的置身事外,毕竟林家大部份族人还是要交税的。
林方勤将家里的炒制完成的秋茶送到岳父那里,回家的时候,收粮官已经领着粮差运了粮食回县城。
赵时悦在林方勤进门时,便迎了上去,在林方勤耳边低声道:“你总算回来,大伯父让你回来便去他那里一趟,我瞧着似乎有什么急事要跟你商量。”
林方勤估摸着是粮税的事,不知道今年又加到了多少,等他到大伯父书房时,大爷爷、六爷爷都在,三位长辈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
林成文一直认为林方勤是方字辈儿郎里最担得起事的,也非常看好他,直到林方旭考中状元后,林成文便彻底决定,培养他作为林家宗族负责人,也就是未来
族长。
所以当林方勤进门后,林成文有意考验锻炼他的判断力,也不多解释,只告诉他今年赋税并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按照十八税一的标准收的粮。
林方
林方旭听他抱怨玩后,留人吃了午饭,才送他出门,临上马前,姜世武才一拍脑门,从怀里拿了个荷包出来,一脸庆幸道:“瞧我……!差点忘记了,姆父最近在逼着小云做女红,这个荷包是他亲手做的,我出门时,他让我带来给你。”
林方旭接过荷包,差点脱口大骂,尽说些无聊的八卦废话,这么重要的事你却居然差点忘记了!真是个靠不住的家伙啊!
巴掌大的荷包,用靛蓝色绸缎做的底,上面绣着红色的并蒂莲?也有可能是牡丹花?当然这么一大朵肯定不是梅花、桃花之类的,也不可能是鸳鸯、白鹤这些活物,总之,不管是什么,反正好看得很。
林方旭珍而重之地将荷包收了起来,想想又让林方远找人打个络子准备挂在腰间时,却不知江南各地是如何的暗潮汹涌。
商仲淹师徒两人该串联都已经联系过了,志同道合的人大部份都一拍即合,但也有少部分似乎有些犹豫,动作太大,也让其他人隐隐察觉到了一些情况,只是并不明了。
就在这暗潮涌动,危机四起时,许昭有些犹豫道:“恩师,您说我要不要给旭哥儿捎个信去,他现在是中书舍人,到时也好帮忙周旋一二。”
商仲淹好笑道:“现在这当口,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你放心好了,你那个徒弟可比你滑头多了,不用说,他也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第六十五章
拇指坡上的普通茶苗已经长成, 林方勤现在也不用四处收鲜叶, 少了一些奔波, 只是找人采摘的时候需要花些功夫,全家人出动不说, 还要注意雇佣的人不能四处乱窜。
等忙完秋茶的制作后, 县城里的收粮官也到了林家村。
比起其它地方,林家村因为有河从村中穿过, 粮食收成倒没有受多大影响,但作为常在外面跑动的人来说, 林方勤自然知道林家村以外的地方是个什么景象, 今年一亩良田,怕是收不了几斗稻谷了。
大魏朝赋税并不高, 经过几次调整后,到现在,朝廷规定的赋税大约是三十税一, 一年交两次, 夏天麦子成熟的时候收一次,秋天水稻成熟的时候再收一次。
风调雨顺的时候, 哪怕是最贫瘠的土地,一亩最少也有一石的收成, 像林家村那种沿河的肥沃良田, 每年收三石稻谷是常有的事。
按照朝廷三十税一的标准,三十亩地征收一亩的粮食,上等地一般按照两石二斗粮食的标准手收, 下等地按照八斗的标准,新开的荒地、山间的坡地、养鱼的水塘等又是另外的算法。
但不管怎么算,总得来说,若真的只按照朝廷规定的标准交税,那委实算不上多,百姓不说家家富足,但只要勤快辛苦一点,家有余粮还是容易办到的,可惜就林方勤所看到,所听到的实际情况,却并不是如此。
南北刚统一时,朝堂北方士族势力庞大,江南等地前两年还能三十税一,但随着南方世家渐渐步入朝堂后,土地兼并、隐田隐户等问题也不再遮掩。
一年年下来,普通百姓除了朝廷赋税外,每年还会有许多加饷和分摊,到先帝晚年时期更是越演越烈。
就五仪县一地来说,先帝病重的那两年,杂七杂八的各种税交下来,地里的产出甚至要少上一半还多,直到当今圣上登基后,才慢慢有所好转。到李县令在任时,每年差不多是十五税一的样子,比起杭州、金华那些世家扎堆,十税一,甚至八税一的地方要好很多了。
勤劳一点的农户,若是风调雨顺,再加上没病没灾,每年即使多交这么些杂税,除了年底没什么结余外,倒是还能每天三餐都吃得上杂粮饭,偶尔还能买半斤肉,全家人打个牙祭。
但就今年这样的产量,地少一点的人家怕是只能顿顿喝稀粥,勉强混个水饱,只要不饿死人,家里不减丁便是天大的幸运了。
但林方勤知道,现实情况怕并没有这么美好,粮食减产了,税收必定是要提高的。隐田隐户多,普通百姓十亩地交一亩地的税,才能凑够朝廷赋税,那现在呢?
今年一亩地的产量还没有去年半亩多,遵照江南赋税的潜规则,林方勤觉怕是五仪县都要改成八税一,甚至更多了。
林家今年是不用交税的,原因是他家小弟挣气,林家现在也算是官宦之家了,属于特权阶级,但即使如此,林方勤也不能安心的置身事外,毕竟林家大部份族人还是要交税的。
林方勤将家里的炒制完成的秋茶送到岳父那里,回家的时候,收粮官已经领着粮差运了粮食回县城。
赵时悦在林方勤进门时,便迎了上去,在林方勤耳边低声道:“你总算回来,大伯父让你回来便去他那里一趟,我瞧着似乎有什么急事要跟你商量。”
林方勤估摸着是粮税的事,不知道今年又加到了多少,等他到大伯父书房时,大爷爷、六爷爷都在,三位长辈都是忧心忡忡的样子。
林成文一直认为林方勤是方字辈儿郎里最担得起事的,也非常看好他,直到林方旭考中状元后,林成文便彻底决定,培养他作为林家宗族负责人,也就是未来
族长。
所以当林方勤进门后,林成文有意考验锻炼他的判断力,也不多解释,只告诉他今年赋税并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按照十八税一的标准收的粮。
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