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眸光一闪,“为自保,遂屯兵以备不时之需?”
“然何人才存这等隐忧,且有余力为此呢?”赵虞德眯目。
“这……”郭偕抿了口清茶,一涤口中的酒味,“这便难说了,瑶华宫一案后,朝中形势错综,要凭空推断主谋何人实不易,只得为难赵都知追踪逐迹,多方探究了。”
少顷静默,赵虞德点头:“郭兄一席话,于赵某实如醍醐灌顶!”啜口茶:“继便说说郭兄这一案罢。我听闻大理寺眼下已寻到凶器,是郭兄彼时所在那阁中的果刀,杀人后被扔进湖中,案发第三日才捞上。郭兄于此可有话要说?”
郭偕苦笑:“我在那阁中不过停留片刻,莫说果刀,实连桌子都未触碰过,何来执刀杀人之举?”
“那衣上的血迹,郭兄还是咬定不知来处?”赵虞德两指轻叩桌面。
郭偕蹙眉:“我着实不知那血迹来由,但忖来,或是穿庭中出去时沾上的。”
赵虞德想了想:“若这般,那周奇彼时当已遇害,因此草叶间才会留下血迹,且时辰也对得上,就是你离去前后,周奇独自出了阁中,被发现时已遇刺,不过……”
郭偕一叹讪然:“不过将此归结成是我杀人更顺理成章。”
赵虞德亦苦笑:“说来我有一点不解,郭兄为何要穿庭而出,而不走明路?”
郭偕眉梢不为察觉一动,听音无奈:“我先前已与周奇起过争执,且彼时他阁中门庭洞开,我怕由此经过教他瞧见又起纷争,遂才穿庭而出,不过是欲息事宁人。”
赵虞德点头,再敬他一杯:“那夜郭兄往望月楼是为聚友罢?可能告知其人名姓?”
郭偕未加迟疑:“郭某已当堂上说过,吾那友人与此案无关,只不过彼时是碍于郭某提议,才一道走入庭中留下脚印,但其人实是连周奇是谁都不知,又何从卷入?郭某如今不愿道明其身份,实是不愿与之添烦,此还望赵都知见谅。”
“然而郭兄当知,你二人当夜若在一处,他或便是唯一可证你清白之人!”对座者好言提醒。
郭偕放下酒杯,淡淡:“然而可惜,他无从为证!因当夜,郭某为查看周奇是否已离去,曾离开过阁中片刻。”
赵虞德眸光一闪:“郭兄当知,即便你不说,我也可找来当日阁中小厮令之指认罢?”
郭偕仍笑:“那便是赵都知一意之举了,与郭某无干。不过赵都知当知,酒楼里每日人来客往,仆役们未必记得清每一来客之相貌,即便隐约记得一二,也不可全作采信,遂此举终究是徒劳居多,奉劝阁下还是莫费这心。”
赵虞德似有所思,一时未置可否。二人又饮片刻,赵虞德起身告辞,至门前却又驻足:“今日赵某宫中巧遇嘉王,也粗论了一番案情,赵某已告知他,当下欲救郭兄出囹圄最好之法,便是有人可证郭兄彼时无隙行凶。”
声色不动,郭偕拱手:“赵都知有心,若再遇嘉王,还代郭某谢过殿下垂问。”
“此是自然!”门前人一笑转身,留音在后:“不过赵某以为此话,还是郭兄亲向嘉王道出,才显诚意。”
目送彼者离去,郭偕坐回桌前,自斟自饮间,眉心时凝时舒,看去心中有事难解。就这般独酌至夜深才昏沉睡去。
一早醒来,又是送膳时分。
幸好清早送来的食盒只两个——家中与嘉王府的。郭俭夫妇清早要忙开门迎客,荀渺若四处奔走便赶不及赴省中应卯,遂皆只送晚膳。
草草用过些粥羹点心,郭偕躺回榻上一面养神,一面忖着今日该如何打发时辰:赵虞德留下那棋可供消磨大半日,继而花费个把时辰重读那两本小书,便也将近傍晚了……
门吱呀一声打断其人思绪。狱吏端着个水盆放到架上,回身拱手:“将军,外间来使正待候,请将军尽快梳洗了前去。”
郭偕诧异:“今日要开审么?昨日怎未尝告知?”
狱吏也纳闷:“在下也不清楚,但来使道此为上意。”
“上意?”郭偕一怔,便不敢拖沓,匆匆洗漱了,又换身干净衣裳出门。在院中见到来使竟是皇城司的人,心中自生疑窦,却也无从发问,便随他登车而去,不出片刻至东华门,几人下车步入宫中,至紫宸殿前驻足,待候于此的黄门独引郭偕入内。
殿中虽是众臣环伺,却鸦雀无声,一片肃静。
参拜过后,郭偕悄自环顾了圈周围,见在场之人,有御史中丞与台下御史,大理寺正卿与少卿,以及刑部尚书、侍郎几人(1),此外,尚有当日与周奇一阁饮酒的两朝臣,另便是嘉王与赵虞德。
人既到齐,天子便令开审周奇望月阁遇刺身亡案。
大理少卿郑戬陈述过案情,便向当事人发问。
就郭偕与周奇相遇且争执之情,几人所述一致;再问郭偕何以在庭中留下足印,以及衣上血迹之来由,郭偕一一俱答,所言与前一晚对赵虞德道来之辞并无二致;再便是询问周奇与郭偕分别何时离开阁中,所得是这二人大约前后出门。
一番话问罢,看去郭偕着实深具嫌疑,然终究又无实证可证其罪,正一筹莫展,郑戬话锋一转,提到庭中留在郭偕足印旁的另一双脚印。
目光晃过嘉王与赵虞德,郭偕却未似昨夜那般强辩,因心知无必要。
诚如所料,嘉王未尝躲闪,承认自己便是那足印的主人,且细述当夜之事,证明郭
“然何人才存这等隐忧,且有余力为此呢?”赵虞德眯目。
“这……”郭偕抿了口清茶,一涤口中的酒味,“这便难说了,瑶华宫一案后,朝中形势错综,要凭空推断主谋何人实不易,只得为难赵都知追踪逐迹,多方探究了。”
少顷静默,赵虞德点头:“郭兄一席话,于赵某实如醍醐灌顶!”啜口茶:“继便说说郭兄这一案罢。我听闻大理寺眼下已寻到凶器,是郭兄彼时所在那阁中的果刀,杀人后被扔进湖中,案发第三日才捞上。郭兄于此可有话要说?”
郭偕苦笑:“我在那阁中不过停留片刻,莫说果刀,实连桌子都未触碰过,何来执刀杀人之举?”
“那衣上的血迹,郭兄还是咬定不知来处?”赵虞德两指轻叩桌面。
郭偕蹙眉:“我着实不知那血迹来由,但忖来,或是穿庭中出去时沾上的。”
赵虞德想了想:“若这般,那周奇彼时当已遇害,因此草叶间才会留下血迹,且时辰也对得上,就是你离去前后,周奇独自出了阁中,被发现时已遇刺,不过……”
郭偕一叹讪然:“不过将此归结成是我杀人更顺理成章。”
赵虞德亦苦笑:“说来我有一点不解,郭兄为何要穿庭而出,而不走明路?”
郭偕眉梢不为察觉一动,听音无奈:“我先前已与周奇起过争执,且彼时他阁中门庭洞开,我怕由此经过教他瞧见又起纷争,遂才穿庭而出,不过是欲息事宁人。”
赵虞德点头,再敬他一杯:“那夜郭兄往望月楼是为聚友罢?可能告知其人名姓?”
郭偕未加迟疑:“郭某已当堂上说过,吾那友人与此案无关,只不过彼时是碍于郭某提议,才一道走入庭中留下脚印,但其人实是连周奇是谁都不知,又何从卷入?郭某如今不愿道明其身份,实是不愿与之添烦,此还望赵都知见谅。”
“然而郭兄当知,你二人当夜若在一处,他或便是唯一可证你清白之人!”对座者好言提醒。
郭偕放下酒杯,淡淡:“然而可惜,他无从为证!因当夜,郭某为查看周奇是否已离去,曾离开过阁中片刻。”
赵虞德眸光一闪:“郭兄当知,即便你不说,我也可找来当日阁中小厮令之指认罢?”
郭偕仍笑:“那便是赵都知一意之举了,与郭某无干。不过赵都知当知,酒楼里每日人来客往,仆役们未必记得清每一来客之相貌,即便隐约记得一二,也不可全作采信,遂此举终究是徒劳居多,奉劝阁下还是莫费这心。”
赵虞德似有所思,一时未置可否。二人又饮片刻,赵虞德起身告辞,至门前却又驻足:“今日赵某宫中巧遇嘉王,也粗论了一番案情,赵某已告知他,当下欲救郭兄出囹圄最好之法,便是有人可证郭兄彼时无隙行凶。”
声色不动,郭偕拱手:“赵都知有心,若再遇嘉王,还代郭某谢过殿下垂问。”
“此是自然!”门前人一笑转身,留音在后:“不过赵某以为此话,还是郭兄亲向嘉王道出,才显诚意。”
目送彼者离去,郭偕坐回桌前,自斟自饮间,眉心时凝时舒,看去心中有事难解。就这般独酌至夜深才昏沉睡去。
一早醒来,又是送膳时分。
幸好清早送来的食盒只两个——家中与嘉王府的。郭俭夫妇清早要忙开门迎客,荀渺若四处奔走便赶不及赴省中应卯,遂皆只送晚膳。
草草用过些粥羹点心,郭偕躺回榻上一面养神,一面忖着今日该如何打发时辰:赵虞德留下那棋可供消磨大半日,继而花费个把时辰重读那两本小书,便也将近傍晚了……
门吱呀一声打断其人思绪。狱吏端着个水盆放到架上,回身拱手:“将军,外间来使正待候,请将军尽快梳洗了前去。”
郭偕诧异:“今日要开审么?昨日怎未尝告知?”
狱吏也纳闷:“在下也不清楚,但来使道此为上意。”
“上意?”郭偕一怔,便不敢拖沓,匆匆洗漱了,又换身干净衣裳出门。在院中见到来使竟是皇城司的人,心中自生疑窦,却也无从发问,便随他登车而去,不出片刻至东华门,几人下车步入宫中,至紫宸殿前驻足,待候于此的黄门独引郭偕入内。
殿中虽是众臣环伺,却鸦雀无声,一片肃静。
参拜过后,郭偕悄自环顾了圈周围,见在场之人,有御史中丞与台下御史,大理寺正卿与少卿,以及刑部尚书、侍郎几人(1),此外,尚有当日与周奇一阁饮酒的两朝臣,另便是嘉王与赵虞德。
人既到齐,天子便令开审周奇望月阁遇刺身亡案。
大理少卿郑戬陈述过案情,便向当事人发问。
就郭偕与周奇相遇且争执之情,几人所述一致;再问郭偕何以在庭中留下足印,以及衣上血迹之来由,郭偕一一俱答,所言与前一晚对赵虞德道来之辞并无二致;再便是询问周奇与郭偕分别何时离开阁中,所得是这二人大约前后出门。
一番话问罢,看去郭偕着实深具嫌疑,然终究又无实证可证其罪,正一筹莫展,郑戬话锋一转,提到庭中留在郭偕足印旁的另一双脚印。
目光晃过嘉王与赵虞德,郭偕却未似昨夜那般强辩,因心知无必要。
诚如所料,嘉王未尝躲闪,承认自己便是那足印的主人,且细述当夜之事,证明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