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克韦尔承诺的那辆车正好是十分钟后来的,悄悄把他送进一个酒窖,那个阴冷的砖砌地下室里摆着一部电话,黑色的,塑料,就放在地上,在一圈脐带一样的电线上面,看起来很不真实。门重重关上,留下彼得对着一盏孤零零的灯,和电话线那头的情报官交谈。彼得紧抓着电话听筒,像吓坏了的小孩紧抱着熊玩偶。有那么一刻他害怕了,认定这就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结,要求叛逃,罗克韦尔既不拒绝也不答应,温和地安抚他,列出挽救这件事的方法。彼得是克格勃在现场的唯一一双眼睛,而真相是一块可以加以捏造的湿陶土,他们得设计一个合适的形状,再搅动一下克格勃K处和S处之间长久的敌意,完全可以瞒天过海。
彼得最终在夜色里返回苏联大使馆,像只淋透了雨的鱼鹰,羽毛蓬乱,不情不愿地飞回脾气不定的驯养人手里。科里亚叔叔在等他,彼得刚进门就被推进了隔音室,就在这里面,他把罗克韦尔和他排练好的谎言说了一遍,“克格勃和军情六处的人互相驳火,直接造成了目前这个不幸的结局”。科里亚叔叔当然不相信,彼得根本没指望他听第一遍就相信,他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把同样的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一口咬定互相驳火。老猫头鹰再次把他关了起来,还是在同一家旅馆的同一个房间里,彼得在里面踱步、对着窗户呆站、掰碎面包喂屋顶上的鸽子,等待魔法发生。
要说服科里亚叔叔,证据不能由彼得提供,一定要老猫头鹰自己挖掘。军情六处说服法国人合作,给报纸喂了一堆自相矛盾的小道消息,一些说黑帮争夺地盘,一些说新纳粹分子斗殴。情报处伪造了验尸报告,故意“泄漏”给双面间谍们,让这些假证据通过苏联自己的的情报网络流到科里亚叔叔的办公桌上。这几份尸检报告盖着货真价实的保密章,表明“枪击事件”中,除了匈牙利籍受害人,其他都是被驳火双方的手枪子弹杀死的,没有一个字提到狙击手的存在。
当老间谍忽然出现,假装无事发生,亲自开车送彼得去渡轮码头的时候,彼得就知道罗克韦尔的魔术表演成功了。车里只有他们两个和沉甸甸的沉默,没开收音机,感觉比等待拔牙还难熬。荒野上空有乌云滚滚而过,暴雨已经在远处下起来了,地平线上仿佛粘了一层灰色的蛛网。彼得收回目光,问科里亚叔叔准备怎么向莫斯科报告这件事,毕竟死去的克格勃是瞒不住的,更别提三个死去的克格勃。
“车祸。把骨灰送回去给他们的家人,付点抚恤金。”
“但要是K处——”
老猫头鹰摇摇头,“他们什么都不会知道的。”
对话干涸了。彼得终于伸手拧开了收音机,信号不好,静电噪音一直陪他们到渡轮码头。老人和年轻人没有互相道别。这是彼得最后一次面对面见到科里亚叔叔,后者自此不再信任彼得,塞给他无关紧要的任务,用鸡毛蒜皮占满他的时间。里耶夫站长重新取回了之前让渡给彼得的一些权力,而且时刻盯着这个年轻的竞争者,彼得总觉得他的呼吸都要喷到自己的后颈上了。老猫头鹰没有剥夺彼得在伦敦联络站的职位,说到底,他不能为一件在官方记录上从未发生过的事而惩罚彼得。使馆雇员们毫不知情,不过敏感地嗅到了权力图景的细微变化,不动声色地远离彼得。
我会摧毁你们。这个念头安静地在彼得脑海深处燃烧,一束稳定的、蓝色的火焰。藏在很深的地方,照亮了跨越柏林墙的士兵,还有火车上的尤哈斯,才十九岁,从窗口探出半个身体,右手放在胸口上,发誓不会泄露菲利克的秘密。
火车永远驶出了莫斯科。
——
在苏黎世郊外荒凉的小火车站里,时间是晚上七点五十五分。过路的火车已经开走了,列车员坐在对面,就着热茶吃饼干,讲鸽子的事,显然,在有电话之前,车站是靠信鸽来相互沟通的,彼得微笑,点头,但没在听。他在想复仇之路的长度,九年,他付出的这些时间是有用的吗?还是说他只是一个蠢小孩,对着空空如也的隧道大喊大叫,满足于自己的回声?
他在伦敦的雪藏状态持续到1983年,才随着科里亚叔叔去世而结束。伦敦站站长尼基塔·里耶夫退休返回莫斯科,伦敦站的控制权落到彼得手里,像个诱人的金苹果,在头上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垂挂了三年,终于被他连树枝一起拽了下来。履新之前他循例要回莫斯科接受审查,获得正式任命。彼得和父亲一起在家里庆祝了三十一岁生日,父亲送了他一块新手表,彼得摸了摸手腕,它去哪里了呢?很可能是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匆匆离开的时候忘记带走。
电话响了起来。彼得吓了一跳,他此前根本没留意到这个车站小办公室里有电话。那电话看起来也不常用,埋在废纸杂物下面。列车员发出疑惑的哼声,拍掉手上的饼干屑,从杂物里挖出电话。彼得移开目光,假装不感兴趣。列车员用德语和电话线另一端的人交谈,彼得一个词都没听懂。
“他们在想什么呢?”列车员挂上电话,转向彼得,“斯塔西要检查每一列从南面出境的火车,今晚估计延误得厉害。”
“因为逃犯吗?”
“你怎么知道的?”
“随便猜的。”
“多亏那些疯子,途径边境的所有火车线路几乎都瘫痪了,从萨尔
罗克韦尔承诺的那辆车正好是十分钟后来的,悄悄把他送进一个酒窖,那个阴冷的砖砌地下室里摆着一部电话,黑色的,塑料,就放在地上,在一圈脐带一样的电线上面,看起来很不真实。门重重关上,留下彼得对着一盏孤零零的灯,和电话线那头的情报官交谈。彼得紧抓着电话听筒,像吓坏了的小孩紧抱着熊玩偶。有那么一刻他害怕了,认定这就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结,要求叛逃,罗克韦尔既不拒绝也不答应,温和地安抚他,列出挽救这件事的方法。彼得是克格勃在现场的唯一一双眼睛,而真相是一块可以加以捏造的湿陶土,他们得设计一个合适的形状,再搅动一下克格勃K处和S处之间长久的敌意,完全可以瞒天过海。
彼得最终在夜色里返回苏联大使馆,像只淋透了雨的鱼鹰,羽毛蓬乱,不情不愿地飞回脾气不定的驯养人手里。科里亚叔叔在等他,彼得刚进门就被推进了隔音室,就在这里面,他把罗克韦尔和他排练好的谎言说了一遍,“克格勃和军情六处的人互相驳火,直接造成了目前这个不幸的结局”。科里亚叔叔当然不相信,彼得根本没指望他听第一遍就相信,他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把同样的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一口咬定互相驳火。老猫头鹰再次把他关了起来,还是在同一家旅馆的同一个房间里,彼得在里面踱步、对着窗户呆站、掰碎面包喂屋顶上的鸽子,等待魔法发生。
要说服科里亚叔叔,证据不能由彼得提供,一定要老猫头鹰自己挖掘。军情六处说服法国人合作,给报纸喂了一堆自相矛盾的小道消息,一些说黑帮争夺地盘,一些说新纳粹分子斗殴。情报处伪造了验尸报告,故意“泄漏”给双面间谍们,让这些假证据通过苏联自己的的情报网络流到科里亚叔叔的办公桌上。这几份尸检报告盖着货真价实的保密章,表明“枪击事件”中,除了匈牙利籍受害人,其他都是被驳火双方的手枪子弹杀死的,没有一个字提到狙击手的存在。
当老间谍忽然出现,假装无事发生,亲自开车送彼得去渡轮码头的时候,彼得就知道罗克韦尔的魔术表演成功了。车里只有他们两个和沉甸甸的沉默,没开收音机,感觉比等待拔牙还难熬。荒野上空有乌云滚滚而过,暴雨已经在远处下起来了,地平线上仿佛粘了一层灰色的蛛网。彼得收回目光,问科里亚叔叔准备怎么向莫斯科报告这件事,毕竟死去的克格勃是瞒不住的,更别提三个死去的克格勃。
“车祸。把骨灰送回去给他们的家人,付点抚恤金。”
“但要是K处——”
老猫头鹰摇摇头,“他们什么都不会知道的。”
对话干涸了。彼得终于伸手拧开了收音机,信号不好,静电噪音一直陪他们到渡轮码头。老人和年轻人没有互相道别。这是彼得最后一次面对面见到科里亚叔叔,后者自此不再信任彼得,塞给他无关紧要的任务,用鸡毛蒜皮占满他的时间。里耶夫站长重新取回了之前让渡给彼得的一些权力,而且时刻盯着这个年轻的竞争者,彼得总觉得他的呼吸都要喷到自己的后颈上了。老猫头鹰没有剥夺彼得在伦敦联络站的职位,说到底,他不能为一件在官方记录上从未发生过的事而惩罚彼得。使馆雇员们毫不知情,不过敏感地嗅到了权力图景的细微变化,不动声色地远离彼得。
我会摧毁你们。这个念头安静地在彼得脑海深处燃烧,一束稳定的、蓝色的火焰。藏在很深的地方,照亮了跨越柏林墙的士兵,还有火车上的尤哈斯,才十九岁,从窗口探出半个身体,右手放在胸口上,发誓不会泄露菲利克的秘密。
火车永远驶出了莫斯科。
——
在苏黎世郊外荒凉的小火车站里,时间是晚上七点五十五分。过路的火车已经开走了,列车员坐在对面,就着热茶吃饼干,讲鸽子的事,显然,在有电话之前,车站是靠信鸽来相互沟通的,彼得微笑,点头,但没在听。他在想复仇之路的长度,九年,他付出的这些时间是有用的吗?还是说他只是一个蠢小孩,对着空空如也的隧道大喊大叫,满足于自己的回声?
他在伦敦的雪藏状态持续到1983年,才随着科里亚叔叔去世而结束。伦敦站站长尼基塔·里耶夫退休返回莫斯科,伦敦站的控制权落到彼得手里,像个诱人的金苹果,在头上可望不可及的地方垂挂了三年,终于被他连树枝一起拽了下来。履新之前他循例要回莫斯科接受审查,获得正式任命。彼得和父亲一起在家里庆祝了三十一岁生日,父亲送了他一块新手表,彼得摸了摸手腕,它去哪里了呢?很可能是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匆匆离开的时候忘记带走。
电话响了起来。彼得吓了一跳,他此前根本没留意到这个车站小办公室里有电话。那电话看起来也不常用,埋在废纸杂物下面。列车员发出疑惑的哼声,拍掉手上的饼干屑,从杂物里挖出电话。彼得移开目光,假装不感兴趣。列车员用德语和电话线另一端的人交谈,彼得一个词都没听懂。
“他们在想什么呢?”列车员挂上电话,转向彼得,“斯塔西要检查每一列从南面出境的火车,今晚估计延误得厉害。”
“因为逃犯吗?”
“你怎么知道的?”
“随便猜的。”
“多亏那些疯子,途径边境的所有火车线路几乎都瘫痪了,从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