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圈,圆上卓文君这么多年的想往。如果到时候时间和其他方面都允许,那么再考虑去别处走走。
虽然只有两人,但一来钱财充裕,二来袁宵有着丰富的出行经验,所以一路上的事情都打理得妥妥帖帖,尽最大可能做到舒适。卓文君在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几乎没感到多少不便。
这让她在兴奋
之余,也再次好奇起袁宵的来历。
除此之外,这段时间的行程,也让她心里生出了一些疑惑。
袁宵照顾自己照顾得也太顺手了一些。
虽然说两人是一见如故,有种相交多年的感觉,但卓文君又不傻,不要说是两个陌生人朝夕相处,就是她身边的婢女换了一个平常不怎么使唤的,也会觉得不顺心、不习惯。
但跟袁宵在一起,这种摩擦几乎从来没有过,她总能恰到好处做出自己更偏爱的那个选择,将自己的需要照顾得十分妥帖。
要说是她们二人心有灵犀,但自己对袁宵,却远不如袁宵对自己那么了解。
这种疑惑,让卓文君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袁宵对自己的照顾。但另一方面,她也不能不承认,即便是在家里,也没有人这样照顾过自己的感受,这种被人纵容体贴的感觉太好,她怀疑假如哪天跟袁宵分开,自己是否能够习惯回到原本的生活轨迹里?
袁宵的确是照顾卓文君有点上瘾了。
上次跟阿飘状态的文君一起出行,她心里就充满了遗憾。虽然是一路同行,但遇到了有趣的东西,却不能跟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总归让这段旅程不那么圆满。当时她就想过,等文君有了实体,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
而且,跟这个青少年时代的文君同行,袁宵自觉比对方大一些,就会更主动地去照顾她。
两相叠加,自然就显得过于体贴了。
只是她自己早已习惯了跟文君相处,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
而卓文君的疑惑,也在抵达长安之后,达到了顶峰。
进城之后,袁宵几乎没有思考,十分顺路地将卓文君带到了她从前的住所。但她忘记了,这是另一个时空,而且还比她和另一个文君待过的时代要早上几十年。
那套院子里,还住着一户完全陌生的人家。
袁宵微微一呆,忽然意识到,自己现在根本找不到地方安顿卓文君。
最后,她只好把人带去了客栈。
整个过程中,卓文君一直保持沉默,但她内心的疑惑已经快要刷屏了。
这里是长安,按照袁宵的说法,这应该是她的家乡。按理说,就算她不将卓文君安顿在自己家里,也该带她这个“朋友”过去看看,认认门,见一见家里人。
而且,把她安置在客栈里也就罢了,袁宵自己也住在这里,接下来的几天也没有离开过,竟半点回家去看看的意思都没有。
这实在不太正常。
第105章 未来的你
袁宵对长安的“熟悉”,也很快就在卓文君心里打了个问号。
那些众所周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只是偶尔稍有出入,比如某处的杂耍班子玩的是什么把戏,她都会说错。但这些人时刻都在迁徙奔波,几个月里又换了人也说不定,记错了也正常。
但那些外地人几乎不会知道,让卓文君相信袁宵的确来自长安的种种细节,却几乎没有对得上的。
比如哪里有一株树,开的话十分好看,哪家食铺的味道最正宗,卓文君暗暗留意,发现不是这家店铺卖的食物与袁宵说的不一样,就是那株树现在不过是刚刚种下的小树苗,还根本不会开花。
要她相信这一切都是袁宵编出来的,那也太匪夷所思了。
不提她根本没必要编出这种莫须有的故事来骗自己,就算是真的,细节也不会如此真实。——虽然关键内容说错了,但那棵树的位置,那家食肆的格局,却都是正确的。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袁宵现在其实也非常尴尬,都说从前车马很慢,一切都慢,她真的相信了。
在现代时,袁宵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某个村庄,在民国时来了一个洋人,但村民们却不像普通民众那样,见到红眉毛绿眼睛的洋人就尖叫,虽然也指指点点看热闹,却显得非常淡定。洋人十分好奇,就问为什么。村长答曰:没什么,以前也有洋人来过,大家都知道的。洋人再一深问,才发现这所谓的“以前”,指的是元朝,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的时候。
几百年的时光,村民们都已经换了几代,但代代相传的故事,却让他们的生活和知识接收并没有任何不同。
所以袁宵想着,大汉朝的生活节奏只会更慢,几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想必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她忘记了,长安是此时世界上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各种变迁速度自然也比其他地方要快,几十年已经足够物是人非了。结果就是,那些本来可以证明她身份的细节,反而都成了谎言。
她可以接受犯错,但却不能接受被卓文君误会是在骗人。
虽然卓文君没问过,但袁宵并不认为她没有发现。毕竟她只是年纪小,人又不傻。出于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没有追问,可如果一直避而不谈,没有解释,这种信任又能够坚持多久呢?
但如果所谓的解释,只是用一个谎言去覆盖另一个谎言,最终的结果
虽然只有两人,但一来钱财充裕,二来袁宵有着丰富的出行经验,所以一路上的事情都打理得妥妥帖帖,尽最大可能做到舒适。卓文君在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几乎没感到多少不便。
这让她在兴奋
之余,也再次好奇起袁宵的来历。
除此之外,这段时间的行程,也让她心里生出了一些疑惑。
袁宵照顾自己照顾得也太顺手了一些。
虽然说两人是一见如故,有种相交多年的感觉,但卓文君又不傻,不要说是两个陌生人朝夕相处,就是她身边的婢女换了一个平常不怎么使唤的,也会觉得不顺心、不习惯。
但跟袁宵在一起,这种摩擦几乎从来没有过,她总能恰到好处做出自己更偏爱的那个选择,将自己的需要照顾得十分妥帖。
要说是她们二人心有灵犀,但自己对袁宵,却远不如袁宵对自己那么了解。
这种疑惑,让卓文君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袁宵对自己的照顾。但另一方面,她也不能不承认,即便是在家里,也没有人这样照顾过自己的感受,这种被人纵容体贴的感觉太好,她怀疑假如哪天跟袁宵分开,自己是否能够习惯回到原本的生活轨迹里?
袁宵的确是照顾卓文君有点上瘾了。
上次跟阿飘状态的文君一起出行,她心里就充满了遗憾。虽然是一路同行,但遇到了有趣的东西,却不能跟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总归让这段旅程不那么圆满。当时她就想过,等文君有了实体,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
而且,跟这个青少年时代的文君同行,袁宵自觉比对方大一些,就会更主动地去照顾她。
两相叠加,自然就显得过于体贴了。
只是她自己早已习惯了跟文君相处,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
而卓文君的疑惑,也在抵达长安之后,达到了顶峰。
进城之后,袁宵几乎没有思考,十分顺路地将卓文君带到了她从前的住所。但她忘记了,这是另一个时空,而且还比她和另一个文君待过的时代要早上几十年。
那套院子里,还住着一户完全陌生的人家。
袁宵微微一呆,忽然意识到,自己现在根本找不到地方安顿卓文君。
最后,她只好把人带去了客栈。
整个过程中,卓文君一直保持沉默,但她内心的疑惑已经快要刷屏了。
这里是长安,按照袁宵的说法,这应该是她的家乡。按理说,就算她不将卓文君安顿在自己家里,也该带她这个“朋友”过去看看,认认门,见一见家里人。
而且,把她安置在客栈里也就罢了,袁宵自己也住在这里,接下来的几天也没有离开过,竟半点回家去看看的意思都没有。
这实在不太正常。
第105章 未来的你
袁宵对长安的“熟悉”,也很快就在卓文君心里打了个问号。
那些众所周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只是偶尔稍有出入,比如某处的杂耍班子玩的是什么把戏,她都会说错。但这些人时刻都在迁徙奔波,几个月里又换了人也说不定,记错了也正常。
但那些外地人几乎不会知道,让卓文君相信袁宵的确来自长安的种种细节,却几乎没有对得上的。
比如哪里有一株树,开的话十分好看,哪家食铺的味道最正宗,卓文君暗暗留意,发现不是这家店铺卖的食物与袁宵说的不一样,就是那株树现在不过是刚刚种下的小树苗,还根本不会开花。
要她相信这一切都是袁宵编出来的,那也太匪夷所思了。
不提她根本没必要编出这种莫须有的故事来骗自己,就算是真的,细节也不会如此真实。——虽然关键内容说错了,但那棵树的位置,那家食肆的格局,却都是正确的。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袁宵现在其实也非常尴尬,都说从前车马很慢,一切都慢,她真的相信了。
在现代时,袁宵听过一个故事,说是某个村庄,在民国时来了一个洋人,但村民们却不像普通民众那样,见到红眉毛绿眼睛的洋人就尖叫,虽然也指指点点看热闹,却显得非常淡定。洋人十分好奇,就问为什么。村长答曰:没什么,以前也有洋人来过,大家都知道的。洋人再一深问,才发现这所谓的“以前”,指的是元朝,马可波罗到中国游历的时候。
几百年的时光,村民们都已经换了几代,但代代相传的故事,却让他们的生活和知识接收并没有任何不同。
所以袁宵想着,大汉朝的生活节奏只会更慢,几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想必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她忘记了,长安是此时世界上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各种变迁速度自然也比其他地方要快,几十年已经足够物是人非了。结果就是,那些本来可以证明她身份的细节,反而都成了谎言。
她可以接受犯错,但却不能接受被卓文君误会是在骗人。
虽然卓文君没问过,但袁宵并不认为她没有发现。毕竟她只是年纪小,人又不傻。出于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没有追问,可如果一直避而不谈,没有解释,这种信任又能够坚持多久呢?
但如果所谓的解释,只是用一个谎言去覆盖另一个谎言,最终的结果